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各类审计论文

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及其制度改进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5页
  1.2.1 关于市场准入管制的研究第11-12页
  1.2.2 关于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的研究第12-15页
 1.3 研究目的和框架第15-17页
第2章 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理论研究第17-28页
 2.1 市场准入管制的经济学解释第17-18页
 2.2 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理论前提第18-20页
  2.2.1 经济人的有限理性第19页
  2.2.2 机会主义第19-20页
  2.2.3 信息不对称第20页
 2.3 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经济后果第20-25页
  2.3.1 独立审计准入管制与寻租第21-22页
  2.3.2 独立审计准入管制与垄断第22-23页
  2.3.3 独立审计准入管制与审计质量第23-25页
 2.4 环境因素对独立审计准入管制的影响第25-28页
  2.4.1 政治环境的影响第25-26页
  2.4.2 经济环境的影响第26页
  2.4.3 法律环境的影响第26-27页
  2.4.4 科技文化环境的影响第27-28页
第3章 美英日德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比较及启示第28-39页
 3.1 美英日德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安排第28-36页
  3.1.1 美国的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第28-30页
  3.1.2 英国的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第30-33页
  3.1.3 日本的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第33-35页
  3.1.4 德国的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第35-36页
 3.2 若干启示第36-39页
  3.2.1 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的建设具有环境依赖性第36页
  3.2.2 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取得条件须严格第36页
  3.2.3 政府不宜过多干预独立审计市场的细分第36-37页
  3.2.4 监管权力需进行分配第37页
  3.2.5 市场惩戒机制是必需的第37-38页
  3.2.6 相关法律规范的配合不可或缺第38-39页
第4章 我国独立审计准入管制问题与制度改进研究第39-54页
 4.1 我国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发展历程第39-41页
  4.1.1 20世纪80年代: 恢复期第39-40页
  4.1.2 20世纪90年代: 建立制度框架期第40-41页
  4.1.3 21世纪近几年: 制度改进探索期第41页
 4.2 现行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若干问题思考第41-47页
  4.2.1 注册会计师准入资格设置的适当性第42页
  4.2.2 合伙人资格的基石的选择第42-43页
  4.2.3 特种执业资格的存废问题第43-44页
  4.2.4 准入管制权的归属问题第44-45页
  4.2.5 政府在准入管制中的角色定位第45-46页
  4.2.6 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问题第46-47页
 4.3 改进我国独立审计准入管制制度的若干对策第47-54页
  4.3.1 提高审计市场准入的门槛第47-48页
  4.3.2 合伙人必须是德高足资多才的注册会计师第48-49页
  4.3.3 实施动态的星级监管制度第49-50页
  4.3.4 逐步弱化行政干预的力量第50-51页
  4.3.5 创造条件让独立审计声誉机制发生作用第51-52页
  4.3.6 加强入市后管理及退出机制第52-54页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致谢第59-60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本流通革命对我国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启示
下一篇:基于模态分析理论和神经网络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