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循环水系统水平衡现状 | 第10页 |
1.2 循环水系统热平衡现状 | 第10-11页 |
1.3 改造循环水水稳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1-12页 |
1.4 循环水水稳技术现状与发展 | 第12页 |
1.5 循环水水稳工程的立项目标与进度要求 | 第12-14页 |
第2章 系统的热平衡 | 第14-21页 |
2.1 老区循环水系统的热平衡测试 | 第14-18页 |
2.1.1 试验方案 | 第14-15页 |
2.1.2 试验时测试的数据及热平衡计算 | 第15-18页 |
2.2 老区循环水系统的改造及效果 | 第18-20页 |
2.3 结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系统的水平衡 | 第21-27页 |
3.1 热电事业部老区水系统介绍 | 第21-22页 |
3.2 水流量的测量 | 第22-23页 |
3.3 老区循环水系统水平衡的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3.4 老区循环水系统的改造方案 | 第24-26页 |
3.5 结论 | 第26-27页 |
第4章 凝结器污垢的形成及抑垢措施 | 第27-49页 |
4.1 污垢研究的回顾展望 | 第27页 |
4.2 污垢的形成机理 | 第27-37页 |
4.2.1 起始 | 第29-30页 |
4.2.2 输运 | 第30-31页 |
4.2.3 附着 | 第31-34页 |
4.2.4 剥蚀 | 第34-37页 |
4.2.5 老化 | 第37页 |
4.3 污垢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3页 |
4.3.1 流体速度 | 第37-38页 |
4.3.2 流体温度 | 第38-39页 |
4.3.3 换热器的参数 | 第39-40页 |
4.3.4 流体性质 | 第40-43页 |
4.4 冷却水中污垢的抑制策略 | 第43-48页 |
4.4.1 生物污垢 | 第43-45页 |
4.4.2 水垢 | 第45-46页 |
4.4.3 腐蚀污垢 | 第46-47页 |
4.4.4 微粒污垢 | 第47-48页 |
4.4.5 混合污垢 | 第48页 |
4.5 结论 | 第48-49页 |
第5章 水稳方案的实施 | 第49-58页 |
5.1 浓缩倍数 | 第49-50页 |
5.1.1 浓缩倍数的定义 | 第49页 |
5.1.2 浓缩倍数与冷却塔补水量的关系 | 第49-50页 |
5.2 热电事业部老区浓缩倍数的选择 | 第50-52页 |
5.3 热电事业部老区循环水水稳加药配方的选择 | 第52-56页 |
5.3.1 巴陵公司内其它事业部配方采用氯气杀菌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2-54页 |
5.3.2 用于热电事业部老区循环水的耐氯分解的缓蚀阻垢剂筛选 | 第54-56页 |
5.4 水质分析监测 | 第56-57页 |
5.4.1 循环冷却水水质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5.4.2 循环水分析项目、频次及其控制指标 | 第57页 |
5.5 监测换热器 | 第57页 |
5.6 结论 | 第57-58页 |
第6章 项目投资及效益估算 | 第58-61页 |
6.1 项目投资 | 第58页 |
6.1.1 老区水平衡改造的投资 | 第58页 |
6.1.2 水稳改造投资 | 第58页 |
6.2 效益计算 | 第58-59页 |
6.2.1 结节水效益 | 第58-59页 |
6.2.2 多发电的效益 | 第59页 |
6.2.3 节约清洗费用的效益 | 第59页 |
6.2.4 安全生产的效益 | 第59页 |
6.3 环境保护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