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高层商业住宅楼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前言第9-10页
 1.2 高层商业住宅的发展第10-11页
  1.2.1 高层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第10-11页
  1.2.2 大底盘多塔楼连体结构第11页
 1.3 研究现状第11-16页
  1.3.1 房屋结构振动测试的发展与现状第12-13页
  1.3.2 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动力特性研究的发展与现状第13-14页
  1.3.3 大底盘多塔楼结构抗震研究的发展与现状第14-16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瑞华大厦的设计及技术分析第17-29页
 2.1 瑞华大厦的设计及技术分析第17-19页
 2.2 高层住宅结构的选型与概念设计第19-20页
  2.2.1 结构选型的理论第19页
  2.2.2 瑞华大厦选型与概念设计第19-20页
 2.3 高层住宅结构基础设计第20-23页
  2.3.1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规定与经验第20-21页
  2.3.2 预应力管桩的特点第21-22页
  2.3.3 瑞华大厦基础设计第22-23页
 2.4 高层住宅转换层结构设计第23-26页
  2.4.1 高层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原则第23-25页
   2.4.1.1 减少转换第23页
   2.4.1.2 传力直接第23-24页
   2.4.1.3 强化下部、适当弱化上部第24页
   2.4.1.4 优化转换结构第24页
   2.4.1.5 计算全面准确第24-25页
  2.4.2 瑞华大厦结构转换层的设计第25-26页
 2.5 高层住宅楼间连接天桥的考虑第26-28页
  2.5.1 高层结构连接天桥的设计原则第26-27页
  2.5.2 瑞华大厦结构连接天桥的设计第27-28页
 2.6 小节第28-29页
第3章 瑞华大厦施工技术及质量监控第29-39页
 3.1 瑞华大厦施工基本情况第29页
 3.2 施工流水段划分及施工工艺流程第29-30页
 3.3 测量监控方案第30-35页
  3.3.1 控制网络及轴线布设第30-31页
   3.3.1.1 测量仪器的选择第30页
   3.3.1.2 控制网的设计和测量第30页
   3.3.1.3 建筑方格网布设第30-31页
  3.3.2 轴线及标高的测设第31页
   3.3.2.1 建筑方格网轴线投测第31页
   3.3.2.2 建筑标高测设第31页
  3.3.3 沉降及垂直度的测量及结果第31-35页
   3.3.3.1 沉降观测第31-34页
   3.3.3.2 垂直度观测第34-35页
 3.4 地下室工程第35-38页
  3.4.1 基坑降水、排水第35页
  3.4.2 地下室底板、顶板防水第35-37页
   3.4.2.1 设计材料主要性能介绍第36页
   3.4.2.2 施工方法第36-37页
  3.4.3 转换层混凝土工程第37-38页
 3.5 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大底盘高层双塔楼计算实例分析第39-49页
 4.1 前言第39页
 4.2 计算模型第39-41页
 4.3 连体刚度定义第41-42页
  4.3.1 基本模型第41页
  4.3.2 弯曲刚度定义第41-42页
  4.3.3 轴向刚度定义第42页
 4.4 连体位置对结构基本振型的影响第42-46页
 4.5 连体刚度对结构基本振型的影响第46页
 4.6 连体偏心对结构基本振型的影响第46-47页
 4.7 大底盘转换层厚度对结构基本振型的影响第47-48页
 4.8 小节第48-49页
第5章 动力性能测试与计算分析第49-73页
 5.1 模态测试理论第49-54页
  5.1.1 基本假定及技术路线第49-50页
  5.1.2 环境干扰及传递函数估计第50-52页
  5.1.3 动力特性测试的意义第52-53页
  5.1.4 结构的可靠性评价第53-54页
 5.2 瑞华大厦结构实测振动分析第54-65页
  5.2.1 引言第54页
  5.2.2 瑞华大厦振动测试第54-60页
   5.2.2.1 测试目的第54-55页
   5.2.2.2 测试设备与测点布置第55页
   5.2.2.3 测试方法第55-56页
   5.2.2.4 测试结果互功率谱图第56-59页
   5.2.2.5 测试数据分析第59-60页
  5.2.3 结构的动力分析与计算第60-65页
   5.2.3.1 PKPM软件SATWE简介第60-63页
   5.2.3.2 计算结果分析第63-65页
 5.3 高层住宅楼结构抗震分析第65-72页
  5.3.1 复杂高层住宅楼的地震反应特性第65-67页
   5.3.1.1 扭转振动的产生第65页
   5.3.1.2 裙楼与主楼间设缝问题第65-66页
   5.3.1.3 鞭梢效应问题第66页
   5.3.1.4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问题第66-67页
  5.3.2 时程分析法第67-68页
   5.3.2.1 规范要求第67页
   5.3.2.3 关于地震波第67-68页
  5.3.3 计算结果分析第68-72页
 5.4 小节第72-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79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物理模型方法学习策略探讨
下一篇: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