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页 |
1.1 四氧化三钴的用途 | 第9-10页 |
1.2 四氧化三钴粉体的制备方法 | 第10-14页 |
1.2.1 溶液直接沉淀法 | 第11-12页 |
1.2.2 胶体化学法 | 第12-13页 |
1.2.3 均匀沉淀法 | 第13页 |
1.2.4 化学沉淀-热分解法 | 第13-14页 |
1.2.5 喷雾热分解法 | 第14页 |
1.3 湿法制备四氧化三钴粉体形貌和粒度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3.1 粒子粒度及其分布控制的基础理论 | 第14-15页 |
1.3.2 湿法制粉的形貌和粒度控制方法 | 第15-21页 |
1.3.2.1 沉淀法制备单分散颗粒的设计和条件控制原理 | 第15-19页 |
1.3.2.2 单分散粒子形成的动力学特性 | 第19页 |
1.3.2.3 扩散控制的生长 | 第19-21页 |
1.3.2.4 表面反应控制的生长 | 第21页 |
1.3.3 单分散颗粒形貌的控制 | 第21页 |
1.4 本论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检测方法 | 第23-29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研究的主体思路 | 第23-24页 |
2.3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页 |
2.4 分析方法和表征手段 | 第24-26页 |
2.5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2.6 实验设备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电池级四氧化三钴的实验室制备研究 | 第29-59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尿素均匀沉淀制备单分散粒子的形貌和粒度研究 | 第29-35页 |
3.2.1 尿素的分解特征 | 第30-32页 |
3.2.2 实验过程及测试 | 第32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3.2.3.1 沉淀物的物相组成 | 第32页 |
3.2.3.2 沉淀物粒子的形貌 | 第32-34页 |
3.2.3.3 沉淀物的粒度分布 | 第34-35页 |
3.3 碳酸氢铵沉淀制备单分散粒子的形貌和粒度研究 | 第35-48页 |
3.3.1 制备工艺过程和实验装置 | 第36-38页 |
3.3.2 制备工艺条件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第38-48页 |
3.3.2.1 反应pH值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2 反应温度和烘干温度的影响 | 第41页 |
3.3.2.3 搅拌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2-46页 |
3.3.2.5 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46-48页 |
3.4 热分解钴化合物制备四氧化三钴粉体 | 第48-57页 |
3.4.1 热分解实验过程 | 第48-49页 |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3.4.2.1 尿素均匀沉淀体系所得粉末热分解产物的特征 | 第49-53页 |
3.4.2.2 碳酸氢铵连续均匀沉淀体系未加表面活性剂所得粉末热分解产物的特征 | 第53-55页 |
3.4.2.3 碳酸氢铵连续均匀沉淀体系添加表面活性剂所得粉末热分解产物的特征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电池级四氧化三钴的中试及产品质量验证 | 第59-76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中试设备、原料及工艺 | 第59-61页 |
4.2.1 原材料预处理 | 第59页 |
4.2.2 中试设备 | 第59-60页 |
4.2.3 生产工艺 | 第60-61页 |
4.3 中试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4.3.1 中间产品碳酸钴的物理特征 | 第61-64页 |
4.3.2 中试产品电池级四氧化三钴的物理特征 | 第64-67页 |
4.4 中试产品制备钴酸锂的质量验证 | 第67-74页 |
4.4.1 钴酸锂的制备 | 第67-68页 |
4.4.2 本论文中试产品制备的钴酸锂的表征及综合性能 | 第68-71页 |
4.4.3 与国内其他厂家的四氧化三钴及其制备的钴酸锂的比较 | 第71-74页 |
4.5 产品的技术参数及技术指标 | 第74-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77页 |
5.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