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 引言 | 第10-29页 |
| 1 研究胞囊线虫种的重要性 | 第10页 |
| ·目前国内外大豆胞囊线虫发生的现状 | 第10页 |
| 2 传统的线虫鉴定现状 | 第10-11页 |
| 3 分子标记的特点及类型 | 第11-15页 |
| ·分子标记的特点 | 第11-12页 |
| ·分子标记的类型 | 第12-15页 |
| ·RFLP标记技术 | 第12-13页 |
| ·RAPD标记技术 | 第13-14页 |
| ·SCAR标记技术 | 第14页 |
| ·SSR标记技术 | 第14-15页 |
| ·AFLP标记技术 | 第15页 |
| 4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鉴定中的应用 | 第15-28页 |
| ·RFLP的应用 | 第15-16页 |
| ·基因组DNA的RFLP指纹分析 | 第15-16页 |
| ·线粒体DNA(mtDNA)的RFLP指纹分析 | 第16页 |
| ·PCR应用 | 第16-28页 |
| ·通过rDNA-ITS的序列分析线虫遗传变异和种的鉴定 | 第17页 |
| ·mtDNA-RFLP-PCR的应用 | 第17-18页 |
| ·ITS-RFLP-PCR的应用 | 第18-22页 |
| ·RAPD-PCR的应用 | 第22-23页 |
| ·种的特异性引物应用 | 第23-27页 |
| ·基于rDNA-ITS区域上的特异性引物 | 第24-26页 |
| ·基于基因组DNA的特异性引物 | 第26-27页 |
| ·AFLP的应用 | 第27-28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41页 |
| 1 材料 | 第29-33页 |
| ·线虫材料 | 第29页 |
| ·酶及主要试剂 | 第29页 |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 ·溶液配制 | 第29-3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3-41页 |
| ·胞囊线虫DNA的提取 | 第33页 |
| ·应用双倍PCR验证大豆胞囊线虫群体 | 第33-34页 |
| ·大豆胞囊线虫RAPD标记的筛选 | 第34-35页 |
| ·胞囊线虫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 ·特异性RAPD片断的扩增 | 第34-35页 |
| ·大豆胞囊线虫SCAR标记的获得 | 第35-39页 |
| ·特异片段的回收 | 第35页 |
| ·RAPD(PCR)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 第35-36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JM110)的制备 | 第36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JM110)的转化 | 第36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6-37页 |
| ·质粒的鉴定 | 第37-38页 |
| ·特异DNA片段测序及数据分析 | 第38页 |
| ·SCA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8-39页 |
| ·SCAR标记的检测 | 第39页 |
| ·SCAR-PCR扩增 | 第39页 |
| ·联合rDNA通用引物(D2A和D3B)检测胞囊线虫群体 | 第39页 |
| ·禾谷胞囊线虫的RFLP-PCR研究 | 第39-41页 |
| ·PCR扩增 | 第39-40页 |
| ·禾谷胞囊线虫的RFLP分析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6页 |
| 1 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的验证 | 第41页 |
| 2 引物与模板的适宜浓度的选择 | 第41-42页 |
| 3 特异性RAPD片断的扩增分析 | 第42-43页 |
| 4 特异性片断的克隆分析 | 第43-45页 |
| ·特异性片断的回收 | 第43页 |
| ·质粒的酶切分析 | 第43-44页 |
| ·质粒的PCR扩增分析 | 第44-45页 |
| 5 特异片段的测序结果及SCAR引物对设计 | 第45-46页 |
| 6 检测SCAR引物扩增效果 | 第46-47页 |
| ·检测SCNFⅠ和SCNRⅠ的结果 | 第46-47页 |
| ·检测GrFⅠ和GrRⅠ的结果 | 第47页 |
| 7 SCAR引物联合通用引物(D2A和D3B)对胞囊线虫群体的PCR分析 | 第47-51页 |
| 8 河南郑州禾谷胞囊线虫rDNA-ITS-RFLP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 ·禾谷胞囊线虫rDNA-ITS的PCR扩增结果 | 第51页 |
| ·分析结果 | 第51-56页 |
| ·HinfⅠ酶切结果 | 第51-52页 |
| ·AluⅠ酶切结果 | 第52页 |
| ·AvaⅠ酶切结果 | 第52-53页 |
| ·HindⅢ酶切结果 | 第53页 |
| ·CofⅠ酶切结果 | 第53-54页 |
| ·RsaⅠ酶切结果 | 第54页 |
| ·HaeⅢ酶切结果 | 第54-55页 |
| ·MvaⅠ酶切结果 | 第55-5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