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名词解释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柏林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概述(13 世纪-1945) | 第13-21页 |
| ·从贸易集镇到普鲁士王国的都城(13-18 世纪) | 第13-16页 |
| ·工业时代的帝国首都:郊区别墅和“出租营”(19 世纪) | 第16-18页 |
| ·世界大战前的短暂发展与战争中的重创(20 世纪初-1945) | 第18-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柏林二次大战后的重建(1945-1989) | 第21-37页 |
| ·战后首次柏林重建规划 | 第22-23页 |
| ·冷战高潮:柏林墙导致东西柏林分治 | 第23-26页 |
| ·“包豪斯”的回归与东西柏林的初期重建 | 第26-28页 |
| ·东西柏林对初期重建的反思 | 第28-29页 |
| ·东柏林:旧区的历史性改造 | 第29-30页 |
| ·西柏林:IBA’87——国际建筑师的舞台 | 第30-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柏林首都重建(1989 至今) | 第37-67页 |
| ·两德统一、重建首都 | 第37-39页 |
| ·“明日之柏林”设计竞赛 | 第39页 |
| ·施迪曼原则:一则重要的城市建设原则 | 第39-40页 |
| ·波茨坦-莱比锡广场重建竞赛:重建失落的城市中心 | 第40-52页 |
| ·亚历山大广场重建竞赛:擦除前东德的重建成果 | 第52-59页 |
| ·新政府区和国会大厦设计竞赛:塑造政治中心形象 | 第59-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柏林政治事件与城市建设对应表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政治因素与城市规划建设的互动 | 第67-74页 |
| ·政治因素介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必然性 | 第67-69页 |
| ·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干预过程 | 第69-70页 |
| ·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干预”的内涵 | 第70-71页 |
| ·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干预的特点 | 第71-72页 |
| ·政治因素介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利弊 | 第72页 |
|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政治干预的新趋势 | 第72-74页 |
| 参考书目 | 第74-76页 |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