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花樱群落特征与繁殖技术研究
前言 | 第1-9页 |
一 樱属植物研究概述 | 第9-17页 |
·樱属的生物学特征 | 第9页 |
·樱属的研究概述 | 第9-15页 |
·分类学方面研究 | 第9-10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10-11页 |
·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 第11页 |
·栽培繁殖研究 | 第11-13页 |
·樱属种子生理学研究 | 第13页 |
·染色体方面 | 第13-14页 |
·我国栽培樱花(桃)历史记载及花文化 | 第14-15页 |
·樱花类植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意义 | 第15页 |
·钟花樱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价值 | 第15-17页 |
二 钟花樱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17-38页 |
·钟花樱群落结构特征 | 第17-29页 |
·研究地点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区及样地概述 | 第17页 |
·取样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9页 |
·样地面积的确定 | 第18页 |
·群落物种组成 | 第18-23页 |
·群落的外貌和垂直结构 | 第23-25页 |
·频度分析 | 第25-26页 |
·重要值分析 | 第26-28页 |
·群落类型分析 | 第28-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页 |
·钟花樱种群年龄结构分析及种群动态 | 第29-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析 | 第29-33页 |
·生命表的编制与分析 | 第33-34页 |
·存活曲线分析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钟花樱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 第35-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物种丰富度 | 第35-36页 |
·多样性指数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三 钟花樱种子的萌发研究 | 第38-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处理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种子的基本特性 | 第39页 |
·种子生活力 | 第39-40页 |
·药剂处理对干藏6个月的钟花樱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页 |
·风干贮藏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种皮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种子贮藏方式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 第42页 |
·种皮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 第42-43页 |
四 钟花樱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43-54页 |
·组织培养概述 | 第43-44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试验材料的获得 | 第44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44页 |
·培养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45页 |
·芽的诱导与分化 | 第45-48页 |
·丛生芽的诱导增殖与伸长 | 第48-50页 |
·继代培养 | 第50页 |
·不定根的诱导培养 | 第50-52页 |
·组培苗的移栽 | 第5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五 樱属植物栽培技艺与应用技要 | 第54-57页 |
·樱属植物栽培的环境条件 | 第54-55页 |
·樱花的整形修剪 | 第55页 |
·樱花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 第55-57页 |
六 结论 | 第57-60页 |
·钟花樱群落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 | 第57-58页 |
·种子萌发研究 | 第58页 |
·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