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酌定不起诉的概述 | 第10-17页 |
一、酌定不起诉的定义 | 第10-11页 |
二、酌定不起诉的效力 | 第11-13页 |
三、酌定不起诉的基础理念 | 第13-15页 |
(一)非犯罪化思潮 | 第13-14页 |
(二)诉讼经济 | 第14页 |
(三)报应刑向教育刑的转化 | 第14-15页 |
四、酌定不起诉的意义 | 第15-17页 |
(一)犯罪嫌疑人——尽快回归社会 | 第15-16页 |
(二)国家——保障人权和节约司法资源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酌定不起诉的域外考察 | 第17-25页 |
一、德国的不起诉种类及监督制约机制 | 第17-19页 |
(一)酌定不起诉的种类 | 第17-18页 |
(二)监督制约机制 | 第18-19页 |
二、日本的起诉犹豫及监督制约机制 | 第19-23页 |
(一)起诉犹豫 | 第19-21页 |
(二)监督制约机制 | 第21-23页 |
三、英国的不起诉及监督制约机制 | 第23-24页 |
(一)概述 | 第23-24页 |
(二)监督制约机制 | 第24页 |
四、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的酌定不起诉的内容及程序规定 | 第25-36页 |
一、由来 | 第25页 |
二、酌定不起诉的具体内容 | 第25-28页 |
(一)适用条件之争 | 第26-27页 |
(二)宽严相济政策下的酌定不起诉 | 第27页 |
(三)刑法根据 | 第27-28页 |
三、酌定不起诉与附条件不起诉的比较 | 第28-29页 |
四、酌定不起诉与刑法的内在冲突 | 第29-30页 |
五、适用程序 | 第30-31页 |
六、酌定不起诉产生的后果 | 第31-32页 |
七、实践中的酌定不起诉 | 第32-36页 |
(一)酌定不起诉适用的现状 | 第32页 |
(二)酌定不起诉适用比例低下的原因探析 | 第32-34页 |
(三)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我国酌定不起诉的监督制约机制及其缺陷 | 第36-40页 |
一、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 第36-37页 |
(一)公安机关的复议复核权 | 第36页 |
(二)被告人对酌定不起诉的申诉权 | 第36-37页 |
(三)被害人对酌定不起诉的制约和救济 | 第37页 |
二、监督制约机制的评析 | 第37-40页 |
(一)公安机关 | 第37-38页 |
(二)犯罪嫌疑人 | 第38-39页 |
(三)公诉转自诉 | 第39-40页 |
第六章 酌定不起诉机制的完善 | 第40-43页 |
一、明确和扩大酌定不起诉的范围 | 第40页 |
二、赋予犯罪嫌疑人事前异议权 | 第40-41页 |
三、取消酌定不起诉中的公诉转自诉 | 第41页 |
四、改革酌定不起诉适用程序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