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中国地理论文--专类地理论文--历史地理论文

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基于陕西方志舆图(明至民国)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

绪论第1-15页
第一章 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第15-35页
 第一节 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第15-19页
  一、地理学的景观概念第15-17页
  二、历史景观第17-19页
  三、景观历史地理第19页
 第二节 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任务与内容第19-20页
  一、基本任务:研究历史景观的空间特征、变迁及其原因第19-20页
  二、独特任务:研究历史景观客观性与主观性第20页
  三、本质任务:研究主观历史景观的背后的客观的历史人文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第20页
 第三节 陕西方志舆图及其符号的基本特征第20-28页
  一、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陕西方志舆图第21页
  二、陕西方志舆图绘制的总体特征第21-24页
  三、陕西方志舆图的符号的特点第24-28页
 第四节 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第28-35页
  一、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一般原则性途径第28-29页
  二、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提出问题的方法第29-32页
  三、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第32-35页
第二章 方志舆图中符号与历史景观的独特性分析第35-62页
 第一节 瀵第35-43页
  一、方志舆图中的“瀵”符号第35页
  二、瀵的空间特征第35-40页
  三、方志舆图中“瀵”符号的特殊性及原因分析第40-43页
 第二节 八旗马厂第43-49页
  一、方志舆图中八旗马厂的符号及相关问题第43页
  二、八旗马厂的位置、分布范围及大小第43-46页
  三、八旗马厂内部空间的划分第46-47页
  四、马棚第47-48页
  五、马厂“作古”第48-49页
  六、余论第49页
 第三节 沙苑第49-61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49-53页
  二、方忠舆图中沙苑的聚落景观第53-59页
  三、方志舆图中沙苑的生态景观第59-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三章 方志舆图中历史景观的差异分析第62-92页
 第一节 杨填堰第62-83页
  一、方志舆图中杨填堰及相关景观的差异及其原因第62-77页
  二、方志舆图与各文献文字记载中杨填堰的差异及其原因第77-83页
 第二节 山阳城市与地域景观第83-90页
  一、山阳县志的《县境全图》的承袭关分析第83-84页
  二、山阳县志的《县境全图》的差异第84-87页
  三、方志舆图中山阳城市与地域差异的直接原因第87-88页
  四、方志舆图中山阳城市与地域差异的深层原因第88-90页
 小结第90-92页
第四章 方志舆图中历史景观的逻辑实证分析第92-104页
 第一节 怀远城市规模等级与分布第92-97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2页
  二、怀远城市规模等级与分布第92-96页
  三、怀远城市规模等级与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第96-97页
 第二节 潼关聚落景观的构成与层级第97-103页
  一、康熙《潼关卫志》的舆图中潼关聚落景观的构成第97-101页
  二、潼关聚落景观的层级结构第101-103页
 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方志舆图中历史景观的客观性与复原研究第104-140页
 第一节 山河堰第104-123页
  一、方志舆图中山河堰的构成及其相对空间位置第104-122页
  二、方志舆图中山河堰的客观性分析第122-123页
 第二节 龙洞渠第123-135页
  一、山河之间的龙洞渠第123-131页
  二、平陆区的龙洞渠第131-133页
  三、方志舆图中龙洞渠的客观性分析第133-135页
 第三节 洽水诸渠第135-13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35页
  二、洽水的客观性分析第135-136页
  三、洽水诸渠的客观性分析第136-139页
 小结第139-140页
第六章 方志舆图中历史景观的主观性与历史人文空间研究第140-169页
 第一节 五门堰第140-150页
  一、方志舆图中五门堰的构成第140-142页
  二、雍正《陕西通志》的《堵水渠图》中五门堰的各构成部分的主观性及原因分析第142-150页
 第二节 廉水诸堰第150-158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50-154页
  二、雍正《陕西通志》的《廉水渠图》中廉水诸堰的主观性分析第154-158页
 第三节 西乡五渠第158-168页
  一、雍正《陕西通志》与康熙《西乡县志》的舆图中的五渠的主观性分析第158-161页
  二、道光《西乡县忠》与民国《西乡县志》的舆图中的五渠第161-162页
  三、方志舆图中五渠空间演变的原因分析第162-168页
 小结第168-169页
第七章 方志舆图中历史景观的变迁研究第169-194页
 第一节 韩城森林景观的变迁第169-175页
  一、韩城方志分野(县境)图的制作及内容的比较第169-172页
  二、韩城方志舆图中韩城县境森林景观的变迁及其原因第172-175页
 第二节 石川水渠第175-193页
  一、方志舆图中石川水渠的变迁第175-179页
  二、石川水渠的变迁过程第179-193页
 小结第193-194页
第八章 方志舆图中历史景观的空间结构研究第194-206页
 第一节 韩城县境景观格局第194-195页
  一、方志舆图中韩城县境景观的格局第194页
  二、韩城县境景观的格局分析第194-195页
 第二节 雍正时期陕西水利景观的空间结构第195-204页
  一、雍正《陕西通志》的水利图第195-197页
  二、雍正《陕西通志》的水利图中水利景观的客观性分析第197-203页
  三、雍正时期陕西水利景观的空间结构分析第203-204页
 小结第204-206页
第九章 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反思第206-215页
 第一节 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适用条件与适用范围第206-207页
  一、景观历史地理研究适用的文献条件第206页
  二、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适用对象条件第206-207页
  三、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适用主体条件第207页
 第二节 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效果分析第207-214页
  一、同功性第207页
  二、独特性第207-208页
  三、风险性第208-214页
 第三节 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理论与实践意义第214-215页
  一、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理论意义第214页
  二、基于方志舆图的景观历史地理研究的实践意义第214-215页
结论第215-21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19-228页
后记第228-229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229页

论文共2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施的研究
下一篇:现代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