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5页 |
| ·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 | 第10页 |
|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发展与应用 | 第10-15页 |
| ·世界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情况 | 第10-11页 |
| ·美国的保护性耕作 | 第10-11页 |
| ·澳大利亚的保护性耕作 | 第11页 |
|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 第11-12页 |
| ·陕西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与应用 | 第12-15页 |
| ·陕西省旱区农业生产现状 | 第12页 |
|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产现状 | 第12-13页 |
|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陕西省的发展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5-19页 |
| ·试验区基本情况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试验设计 | 第16-17页 |
| ·免耕碎秆覆盖 | 第16页 |
| ·碎秆覆盖+深松 | 第16-17页 |
| ·核心技术 | 第17-18页 |
| ·秸秆留茬覆盖 | 第17页 |
| ·深松耕技术 | 第17-18页 |
| ·少耕、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 第18页 |
| ·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 | 第18页 |
| ·配套技术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分析 | 第20-34页 |
|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分析 | 第20-27页 |
|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水分的效果 | 第20-22页 |
| ·旱地小麦需水规律 | 第20页 |
| ·小麦的水分供需状况 | 第20页 |
| ·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 | 第20页 |
| ·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含水量 | 第20-22页 |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的效果 | 第22页 |
| ·小麦生长对土壤养分的需求 | 第22页 |
| ·保护性耕作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潜在肥力 | 第22页 |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温度的效果 | 第22-23页 |
| ·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 | 第23-24页 |
| ·可减少土壤水蚀 | 第23页 |
| ·可减少土壤风蚀、防治沙尘暴 | 第23页 |
| ·增加蚯蚓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 第23-24页 |
| ·保护性耕作与作物产量的效果 | 第24-26页 |
| ·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 | 第24-25页 |
| ·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 第25-26页 |
| ·保护性耕作对杂草病虫害的效果 | 第26-27页 |
| ·保护性耕作与杂草控制 | 第26-27页 |
| ·保护性耕作与病虫害防治 | 第27页 |
| ·适宜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 第27-28页 |
| ·秸秆(根茬)覆盖 | 第27页 |
| ·耕作处理 | 第27页 |
| ·种床处理 | 第27-28页 |
| ·免耕播种 | 第28页 |
| ·深施化肥技术 | 第28页 |
| ·防虫除草 | 第28页 |
| ·适宜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操作规程 | 第28-34页 |
| ·冬小麦碎秆覆盖免耕技术 | 第28-29页 |
| ·冬小麦碎秆覆盖深松耕技术 | 第29页 |
| ·冬小麦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 | 第29-30页 |
| ·冬小麦碎秆覆盖免耕(深松)技术 | 第30-34页 |
|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 第34-38页 |
|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 第34页 |
| ·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改进的措施 | 第35-38页 |
| ·技术方面的对策 | 第35页 |
| ·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对策 | 第35-3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38-39页 |
|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适合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推广应用 | 第38页 |
|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 第38页 |
|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