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 第1-12页 |
1.1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研究情况的国内外现状 | 第9页 |
1.2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研究的趋势 | 第9-10页 |
1.3 收费管理业务对车牌自动识别技术的需求 | 第10-12页 |
1.3.1 为防止混淆通行距离舞弊(倒换通行卡) | 第10页 |
1.3.2 对免费车和公务车进行管理 | 第10-11页 |
1.3.3 对列入黑名单的车辆进行报警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的原理及构成 | 第12-37页 |
2.1 前言 | 第12-14页 |
2.1.1 系统原理 | 第12页 |
2.1.2 系统功能 | 第12页 |
2.1.3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12-13页 |
2.1.4 系统特点 | 第13页 |
2.1.5 系统的应用领域 | 第13-14页 |
2.1.6 产品使用要求 | 第14页 |
2.2 产品组件 | 第14-20页 |
2.2.1 处理单元 | 第14-16页 |
2.2.2 抓拍单元 | 第16-20页 |
2.3 产品组装 | 第20-22页 |
2.3.1 处理单元和抓拍单元接线端子的组装 | 第20-21页 |
2.3.2 抓拍单元 | 第21-22页 |
2.4 产品的布局及安装 | 第22-24页 |
2.5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设备的参数设置 | 第24-25页 |
2.5.1 摄像机参数设置 | 第24页 |
2.5.2 车辆检测器参数设置 | 第24-25页 |
2.5.3 处理单元的配置 | 第25页 |
2.6 产品调试 | 第25页 |
2.6.1 触发单元调试 | 第25页 |
2.6.2 抓拍单元调试 | 第25页 |
2.7 通信协议 | 第25-32页 |
2.7.1 CommDll.dll函数接口和使用说明 | 第25-26页 |
2.7.2 网络接口 | 第26-29页 |
2.7.3 串口接口 | 第29-32页 |
2.8 产品维护和简单故障处理 | 第32-37页 |
2.8.1 日常维护 | 第32页 |
2.8.2 常见故障及其处理 | 第32-37页 |
第三章 砚平收费系统架构及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功能介绍 | 第37-50页 |
3.1 收费系统设计依据、界面和文件介绍 | 第37-39页 |
3.3 收费站计算机系统构成 | 第39-40页 |
3.4 收费车道系统构成 | 第40-42页 |
3.5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构成及功能介绍 | 第42-46页 |
3.5.1 车牌号自动识别对于收费防舞弊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3.5.2 车牌自动识别功能说明 | 第43-45页 |
3.5.3 收费现场条件对车牌自动识别设备的要求 | 第45-46页 |
3.6 车牌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 | 第46-50页 |
3.6.1 完整车牌的识别率必须达到实用的要求 | 第46-47页 |
3.6.2 车牌误识率要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 第47页 |
3.6.3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必须具有拒识功能 | 第47页 |
3.6.4 识别速度要满足收费系统要求 | 第47-48页 |
3.6.5 对误识和拒识车辆的处理原则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50-59页 |
4.1 车牌区域定位、分割及识别技术 | 第50-55页 |
4.1.1 车牌区域定位技术 | 第50-51页 |
4.1.2 车牌字符分割与识别技术 | 第51页 |
4.1.3 车牌识别算法 | 第51-55页 |
4.2 硬件识别与软件识别之间的比较 | 第55-57页 |
4.3 灯光补偿模式之间的比较 | 第57-59页 |
4.3.1 红外补偿方案 | 第57页 |
4.3.2 闪光灯方案 | 第57-58页 |
4.3.3 自然采光、有限补偿到不补偿的图像识别方案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