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1.1.1 人、居住、交往 | 第8-9页 |
1.1.2 目前我国居住环境的现实问题 | 第9-11页 |
1.1.3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方法及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居住环境中人的交往心理与交往行为 | 第14-33页 |
2.1 交往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17页 |
2.1.1 交往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交往的分类 | 第15页 |
2.1.3 交往的功能 | 第15-16页 |
2.1.4 现代城市人际交往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交往的需求 | 第17-20页 |
2.2.1 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 第17-18页 |
2.2.2 社会心理需要 | 第18-19页 |
2.2.3 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19-20页 |
2.3 交往的心理 | 第20-24页 |
2.3.1 交往的心理特征 | 第20-21页 |
2.3.2 邻里交往心理 | 第21-22页 |
2.3.3 交往的场所心理 | 第22-24页 |
2.4 交往行为 | 第24-33页 |
2.4.1 基本行为 | 第24-30页 |
2.4.2 行为与环境 | 第30页 |
2.4.3 交往行为的形式 | 第30-31页 |
2.4.4 居住区中交往行为的特点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居住环境中的行为场所与交往空间 | 第33-41页 |
3.1 行为场所 | 第33-36页 |
3.1.1 “场” | 第33-34页 |
3.1.2 场所 | 第34-35页 |
3.1.3 空间、行为、行为场所的关系 | 第35-36页 |
3.2 交往空间 | 第36-41页 |
3.2.1 交往空间的特征 | 第36-39页 |
3.2.2 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尺度 | 第39-40页 |
3.2.3 居住区交往空间的限定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居住区中交往空间的环境设计 | 第41-62页 |
4.1 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 第41-45页 |
4.1.1 借鉴传统增强归属感 | 第41-42页 |
4.1.2 空间结构体现层次性 | 第42-43页 |
4.1.3 提供功能复合的空间 | 第43-44页 |
4.1.4 增加交往空间的吸引力 | 第44页 |
4.1.5 强调交往空间的场所感 | 第44-45页 |
4.2 广场空间的设计 | 第45-49页 |
4.2.1 小区级广场空间设计 | 第45-47页 |
4.2.2 人参与的专业性小型广场空间设计 | 第47-49页 |
4.3 道路空间的设计 | 第49-54页 |
4.3.1 合理的交通组织 | 第50-52页 |
4.3.2 多维的道路 | 第52-53页 |
4.3.3 道路场所化 | 第53-54页 |
4.4 院落空间的设计 | 第54-60页 |
4.4.1 具有适宜的规模 | 第55-56页 |
4.4.2 具有适宜的围合 | 第56-58页 |
4.4.3 空间尺度宜人 | 第58-59页 |
4.4.4 避免视线干扰 | 第59页 |
4.5.5 适当的分区与复合 | 第59-60页 |
4.5 住宅入口空间的设计 | 第60-62页 |
第5章 居住区交往空间的构成要素设计 | 第62-71页 |
5.1 绿化 | 第62-64页 |
5.1.1 自然为本 | 第62-63页 |
5.1.2 可进入性 | 第63-64页 |
5.1.3 体现特色 | 第64页 |
5.2 水体 | 第64-65页 |
5.2.1 水体的可亲近性 | 第65页 |
5.2.2 利用水体形成交往空间 | 第65页 |
5.3 铺装 | 第65-67页 |
5.3.1 安全性 | 第66页 |
5.3.2 体现对行为的引导 | 第66页 |
5.3.3 硬质铺地与自然元素渗合 | 第66-67页 |
5.4 小品设施 | 第67-71页 |
5.4.1 位置及布置适宜 | 第67-68页 |
5.4.2 尺度适宜 | 第68页 |
5.4.3 体现趣味性 | 第68-69页 |
5.4.4 考虑特殊人群的需要 | 第69-71页 |
总结与后续研究 | 第71-75页 |
发表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