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资寿险公司代理人队伍的专业化管理 | 第1-36页 |
·序言 | 第8-10页 |
·年中国寿险市场回顾与展望 | 第10-11页 |
·年中国保险市场整体回顾 | 第10页 |
·年中国寿险市场回顾:结构性变革的开始 | 第10-11页 |
·中国人寿海外上市 | 第11页 |
·中国寿险市场展望: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寿险业最有活力的地区 | 第11页 |
·中国寿险市场行业现状 | 第11-16页 |
·寿险市场竞争主体: | 第11-13页 |
·中资主要寿险公司目前的市场战略 | 第13页 |
·外资(合资)寿险公司的战略 | 第13页 |
·中外资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 第13-14页 |
·中资寿险公司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第14-16页 |
·年一季度全国寿险保费首次出现负增长 | 第14页 |
·中资寿险公司在中心城市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 | 第14-16页 |
·寿险公司面对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16-30页 |
·宏观原因分析 | 第16-18页 |
·通胀风险加大 | 第16-17页 |
·利率风险加大 | 第17页 |
·资本市场好转 | 第17页 |
·宏观原因综合分析 | 第17-18页 |
·内部原因分析之一 ---运用客户关系管理(CRM)方法分析 | 第18-22页 |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方法简单回顾 | 第18-19页 |
·CRM在寿险业的重要意义 | 第19-20页 |
·代理人是寿险公司向客户提供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和延伸 | 第20-21页 |
·现阶段中资寿险代理人营销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运用CRM分析小结 | 第22页 |
·内部原因分析之二 --- 运用市场营销学4P 理论分析 | 第22-30页 |
·产品(Product)分析 | 第22-25页 |
·价格(Price)分析 | 第25-26页 |
·促销(Promotion)分析 | 第26页 |
·渠道(Place)分析 | 第26-30页 |
·运用4P理论分析小结 | 第30页 |
·原因分析综合结论 | 第30页 |
·中资寿险公司代理人队伍管理的现状 | 第30-31页 |
·经营理念 | 第30-31页 |
·代理人队伍管理的现状 | 第31页 |
·营销管理体系 | 第31页 |
·培训支持体系: | 第31页 |
·资源行政体系: | 第31页 |
·监督管理体系: | 第31页 |
·中资寿险公司代理人队伍专业化管理的对策 | 第31-36页 |
·营销管理体系: | 第32-33页 |
·培训支持体系 | 第33-34页 |
·行政资源体系 | 第34-35页 |
·监督管理体系 | 第35-36页 |
第二篇 中国寿险业发展和竞争力策略的分析 | 第36-64页 |
·前言 | 第36页 |
·保险市场的分类:(按承保标的划分) | 第36-37页 |
·人寿保险市场分析 | 第37-44页 |
·人寿保险的重要经济意义 | 第37-38页 |
·我国寿险市场的发展过程 | 第38-39页 |
·世界寿险产品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 第39-40页 |
·中国寿险产品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 第40-42页 |
·寿险市场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寿险市场供求分析 | 第44-56页 |
·寿险需求分析 | 第44-49页 |
·寿险需求分析概述 | 第44-45页 |
·寿险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 第45-47页 |
·需求曲线 | 第47页 |
·逆淘汰问题 | 第47-48页 |
·市场需求,需求变化 | 第48页 |
·需求细分 | 第48页 |
·市场的需求-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 | 第48-49页 |
·寿险供给分析 | 第49-54页 |
·寿险供给概述 | 第49-50页 |
·寿险供给量的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现有的竞争者分析 | 第51-53页 |
·潜在的竞争者分析 | 第53页 |
·社会保险竞争的分析: | 第53-54页 |
·寿险市场价格分析 | 第54页 |
·寿险市场中介分析 | 第54-56页 |
·寿险公司的竞争性策略分析 | 第56-64页 |
·中国寿险市场缺什么 | 第56-57页 |
·创新是寿险公司制胜的重要法宝 | 第57-59页 |
·产品创新 | 第57-58页 |
·服务创新 | 第58-59页 |
·寿险营销体制的变革 | 第59-62页 |
·现有营销模式面临的挑战 | 第59-60页 |
·寿险公司营销模式的改革 | 第60-61页 |
·面临的问题 | 第61-62页 |
·政策建议 | 第62-64页 |
第三篇 Distributio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第64-86页 |
·Background | 第64-66页 |
·Introduction of Fuji Xerox China | 第64-65页 |
·The Products of Xerox China | 第65-66页 |
·The scope of the report | 第66页 |
·Market Analysis | 第66-72页 |
·Photocopier and Fax machine market outlook | 第66-69页 |
·Market Five-force analysis | 第69-72页 |
·Supply chain model | 第72-81页 |
·Current Distribution Channel | 第72-77页 |
·Copier distribution model | 第72-74页 |
·Supplies distribution model | 第74-77页 |
?Machine-use supplies distribution channel | 第74-77页 |
·Why the model | 第77-78页 |
·Role of supplier and customer | 第78-79页 |
·Role of Supplier | 第78-79页 |
·Role of Customer | 第79页 |
·How to manage the channel and its performance?72 | 第79-81页 |
·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 第81-82页 |
·Recommendations | 第82-85页 |
·How to deal with the smuggling | 第82-83页 |
·Channel management suggestions | 第83-85页 |
Appendix: The service centers of Xerox in China | 第85-86页 |
第四篇 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电器价值分析 | 第86-103页 |
·公司背景 | 第86-90页 |
·科龙集团 | 第86-87页 |
·格林柯尔 | 第87-88页 |
·整合效应 | 第88-90页 |
·行业背景分析 | 第90-94页 |
·需求分析 | 第90-91页 |
·行业的竞争分析 | 第91-94页 |
·并购后的科龙公司价值 | 第94-103页 |
·业务增长预测 | 第94-95页 |
·并购后公司价值 | 第95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95页 |
·并购前公司价值(比较) | 第95-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4页 |
个人简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