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范畴的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引 言 | 第8-17页 |
·本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关于认识青年马克思和中老年马克思的关系 | 第10-12页 |
·如何认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 | 第12-13页 |
·对分工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作用的认识 | 第13-14页 |
·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14-15页 |
·《形态》中的逻辑结构探索(新的角度)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逻辑和历史相综合的方法 | 第16页 |
·对比分析方法 | 第16页 |
·文献研究 | 第16-17页 |
第2章 历史唯物主义分工范畴的由来 | 第17-27页 |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回顾 | 第17-22页 |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端 | 第17-19页 |
·接近创立唯物主义体系 | 第19-20页 |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初步形成 | 第20-22页 |
·《手稿》的意义和问题 | 第22-23页 |
·《手稿》的意义 | 第22-23页 |
·《手稿》的理论局限性 | 第23页 |
·“异化”概念的贡献与不足 | 第23-27页 |
第3章 分工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作用 | 第27-42页 |
·马克思对旧分工理论的批判改造 | 第27-28页 |
·异化劳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萌芽 | 第28-33页 |
·分工范畴--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进程的一个“杠杆” | 第33-42页 |
·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 | 第33-36页 |
·分工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第36-37页 |
·分工与社会历史的基础 | 第37-40页 |
·分工与阶级、国家的产生 | 第40-42页 |
第4章 建立《手稿》与《形态》的联系 | 第42-58页 |
·《手稿》在逻辑上蕴含了《形态》 | 第42-46页 |
·分工范畴。《形态》和《手稿》思想联系的考察 | 第46-50页 |
·分工范畴。《手稿》与《形态》思想区别的考察 | 第50-58页 |
·从生产到分工的叙述 | 第50-52页 |
·分工的社会关系视域 | 第52-58页 |
第5章 分工问题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58-63页 |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分工问题的观点及评价 | 第58-59页 |
·理论意义 | 第59-60页 |
·实践意义 | 第60-63页 |
结 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声明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及硕士学位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