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8页 |
1 序论 | 第18-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8-19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9-20页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目的 | 第21页 |
1.3.2 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2-24页 |
1.4.1 城市设计研究方法的引入 | 第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2 对山地城市街道尺度的理解 | 第24-44页 |
2.1 街道概念的演变 | 第24-26页 |
2.1.1 街道的概念 | 第24-25页 |
2.1.2 街道范围的变化与步行化街道的强调 | 第25-26页 |
2.1.3 人们通过街道体验城市空间 | 第26页 |
2.2 山地城市街道的特征 | 第26-29页 |
2.2.1 山地城市及环境综合特征 | 第26-27页 |
2.2.2 山地城市街道的特征 | 第27-29页 |
2.3 尺度在山地街道中的理解 | 第29-34页 |
2.3.1 尺度 | 第29-30页 |
2.3.2 尺度体验中的主体和客体 | 第30-32页 |
2.3.3 街道尺度是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的综合体验 | 第32-33页 |
2.3.4 形态是街道尺度的客体表达 | 第33-34页 |
2.4 山地城市中街道尺度是三种尺度的有机结合 | 第34-38页 |
2.4.1 人的尺度 | 第34-35页 |
2.4.2 自然的尺度 | 第35-36页 |
2.4.3 超人的尺度 | 第36-37页 |
2.4.4 现代山地城市中三个层次的结合 | 第37-38页 |
2.5 现代山地城市中的街道尺度问題 | 第38-42页 |
2.5.1 街道尺度的问题之一——三种尺度的失衡 | 第38-39页 |
2.5.2 街道尺度的问题之二——三个层次空间秩序的混乱 | 第39-40页 |
2.5.3 相关城市建设及理论 | 第40-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街道尺度体验的影响因素 | 第44-56页 |
3.1 影响街道尺度体验的心理规律 | 第44-48页 |
3.1.1 整体性 | 第44-45页 |
3.1.2 选择性 | 第45-46页 |
3.1.3 恒常性(及比例与尺度) | 第46-48页 |
3.2 影响街道尺度体验的生理因素 | 第48-51页 |
3.2.1 视野 | 第48页 |
3.2.2 视角 | 第48页 |
3.2.3 视距 | 第48-50页 |
3.2.4 视角与视距 | 第50页 |
3.2.5 疲劳距离 | 第50-51页 |
3.3 影响街道尺度体验的其它因素 | 第51-55页 |
3.3.1 街道功能 | 第51-52页 |
3.3.2 人的活动 | 第52页 |
3.3.3 街道交通 | 第52-54页 |
3.3.4 政策法规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山地城市街道尺度的控制原则 | 第56-66页 |
4.1 保护城市特色的原则 | 第56-60页 |
4.1.1 结合地形地貌的控制原则 | 第57-58页 |
4.1.2 结合自然景观的控制原则 | 第58页 |
4.1.3 结合城市历史环境的控制原则 | 第58-60页 |
4.2 城市美学原则 | 第60-62页 |
4.2.1 层次化的控制原则 | 第60页 |
4.2.2 连续性的控制原则 | 第60-62页 |
4.3 人性的原则 | 第62-63页 |
4.3.1 考虑人的生理限制条件 | 第62-63页 |
4.3.2 尊重人的行为要求 | 第63页 |
4.3.3 尊重文化与习惯的生存环境影响 | 第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5 山地城市街道尺度的形态控制 | 第66-102页 |
5.1 对城市街区的控制 | 第66-77页 |
5.1.1 限制规模 | 第66-69页 |
5.1.2 土地使用 | 第69-71页 |
5.1.3 组织交通 | 第71-74页 |
5.1.4 可穿越性 | 第74-76页 |
5.1.5 控制密度 | 第76-77页 |
5.2 对街道整体空间的控制 | 第77-88页 |
5.2.1 建筑体量 | 第77-80页 |
5.2.2 街道界面 | 第80-86页 |
5.2.3 街道轮廓线 | 第86-87页 |
5.2.4 街道节点 | 第87-88页 |
5.3 对街道近人空间的控制 | 第88-95页 |
5.3.1 空间的再划分 | 第89-92页 |
5.3.2 界面的再划分 | 第92-94页 |
5.3.3 活动与空间互动 | 第94-95页 |
5.4 几个例子 | 第95-100页 |
5.4.1 慕尼黑 | 第96-97页 |
5.4.2 旧金山 | 第97-98页 |
5.4.3 香港 | 第98-10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6 山地城市街道尺度的实例分析 | 第102-114页 |
6.1 渝中半岛几条典型街道的尺度分析与评价 | 第102-113页 |
6.1.1 渝中半岛街道综述 | 第102-103页 |
6.1.2 解放碑片区的邹容路 | 第103-106页 |
6.1.3 临江门片区的北区路 | 第106-108页 |
6.1.4 较场口片区的十八梯 | 第108-110页 |
6.1.5 通远门片区的华一路 | 第110-113页 |
6.2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结语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附录 | 第124-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