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缩略词 | 第6-9页 |
| 前 言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 3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 4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 ·动物实验 | 第23-24页 |
| ·性腺和性器官的检查 | 第24-25页 |
| ·下丘脑总RNA的提取及GnRHmRNA半定量逆转录扩增 | 第25-27页 |
|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LH水平: | 第27页 |
|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结 果 | 第29-41页 |
| 1 大鼠阴道口开放的时间(VO) | 第29-129页 |
| 2 大鼠第一个发情间期出现的时间(D | 第129-30页 |
| 3 阴道细胞涂片(vaginal smear) | 第30-32页 |
| 4 卵巢指数(index of overy) | 第32页 |
| 5 子宫指数(index of uterus) | 第32-33页 |
| 6 卵巢黄体出现率(incidence of corpora lutea) | 第33-34页 |
| 7 子宫壁厚度(depth of uterus) | 第34-37页 |
| 8 总RNA纯度测定 | 第37页 |
| 9 检测RNA完整性 | 第37-38页 |
| 10 下丘脑GnRHmRNA半定量逆转录扩增 | 第38-39页 |
| 11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LH水平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讨 论 | 第41-52页 |
| 1 性早熟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第41-44页 |
| ·青春期发动机制 | 第41页 |
| ·性早熟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 ·性早熟模型的评价 | 第43-44页 |
| 2 祖国医学对特发性真性性早熟的认识 | 第44-48页 |
| ·特发性真性性早熟的中医病理机制 | 第44页 |
| ·儿科II号合剂的组成及功效 | 第44-47页 |
| ·儿科II号合剂对特发性真性性早熟的干预机理 | 第47-48页 |
| 3 儿科Ⅱ号合剂与甲地孕酮的对照研究 | 第48-50页 |
| ·甲地孕酮的选择 | 第48-49页 |
| ·儿科II号合剂与甲地孕酮的对照研究 | 第49-50页 |
| 4 问题与展望 | 第50-52页 |
| 结 论 | 第52-54页 |
| 致 谢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