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BTAH1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应用的研究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符号与缩略语第17-18页
第一章 除草剂阿特垃津生物降解研究进展第18-39页
 1 概述第18-20页
  1.1 理化性质第18页
  1.2 毒性第18-19页
  1.3 应用范围第19页
  1.4 不同作物对阿特拉津的抗性第19页
  1.5 阿特拉津对作物的药害及分析第19页
  1.6 有关阿特拉津的一些标准第19-20页
 2 阿特拉津的微生物降解第20-32页
  2.1 简单的s-三嗪化合物的微生物代谢第20页
  2.2 阿特拉津的微生物代谢第20-32页
 参考文献第32-39页
第二章 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概述第39-58页
 1 常见鉴定分类方法概述第39-45页
  1.1 概述第39-40页
  1.2 表型多样性研究第40-42页
  1.3 遗传多样性研究第42-45页
 2 降解基因的克隆方法概述第45-53页
  2.1 根据已知序列克隆基因第45-47页
  2.2 新基因的克隆方法第47-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第三章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富集、分离及鉴定第58-81页
 第一节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富集和分离第59-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3页
   1.1 培养基和仪器第59页
   1.2 土壤样品的富集第59-60页
   1.3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分离第60页
   1.4 阿特拉津浓度的检测第60页
   1.5 BTAH1碳源、氮源和微生物利用第60-61页
   1.6 蛋白胨、酵母粉和NaCl浓度对BTAH1生长的影响第61页
   1.7 BTAH1在基础盐培养基和1/10LB培养基中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1页
   1.8 BTAH1最适生长条件的测定第61页
   1.9 BTAH1的生理尘化鉴定第61-62页
   1.10 BTAH1的16S rDNA序列的测定第62-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7页
   2.1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分离及其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情况第63页
   2.2 菌株BTAH1对维生素、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及蛋白胨浓度对BTAH1生长的影响第63-64页
   2.3 BTAH1在基础盐培养基和1/10 L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第64-65页
   2.4 温度、通气量和pH值对BTAH1生长的影响第65-66页
   2.5 BTAH1的生理生化鉴定第66页
   2.6 BTAH1基因组DNA的提取和16S rDNA的扩增第66-67页
   2.7 菌株BTAH1 16S rDNA序列的聚类分析第67页
  3 讨论第67-68页
 第二节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BTAH1的鉴定第68-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8-72页
   1.1 培养基第68页
   1.2 菌株第68页
   1.3 模式菌株的活化第68-69页
   1.4 碳源发酵实验第69页
   1.5 16S rDNA同源性分析第69页
   1.6 菌体的培养、收集及DNA的大量提取第69页
   1.7 用于DNA-DNA液相杂交的DNA浓度、纯度检查第69-70页
   1.8 Tm值及G+C mol%测定第70-71页
   1.9 DNA-DNA杂交第71-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76页
   2.1 BTAH1与四个模式菌株在形态学上的比较第72-73页
   2.2 BTAH1与四个模式菌株在碳源发酵产酸上的比较第73-74页
   2.3 五个菌株16S rDNA同源性的比较第74-75页
   2.4 菌株BTAH1的Tm值和G+C%含量及DNA-DNA液相杂交温度的确定第75页
   2.5 DNA-DNA液相杂交复性速率及DNA-DNA同源性第75-76页
  3 讨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第四章 菌株BTAH1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特性与降解基因的研究第81-113页
 第一节 菌株BTAH1对阿特拉津降解特性的研究第82-9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2-84页
   1.1 培养基和药品第82页
   1.2 菌株BTAH1对阿特拉津的利用第82-83页
   1.3 培养基氮浓度及pH值测定第83页
   1.4 温度和pH对菌株BTAH1降解阿特拉津的影响第83页
   1.5 菌株BTAH1对阿特拉津的脱氯作用第83页
   1.6 菌株BTAH1降解中间产物的检测第83-84页
   1.7 菌株BTAH1降解谱的测定第84页
  2.结果与分析第84-90页
   2.1 菌株BTAH1对阿特拉津的利用第84页
   2.2 菌株BTAH1降解后培养基的氨浓度和pH值第84-85页
   2.3 温度和pH值对阿特拉津降解的影响第85-86页
   2.4 BTAH1对阿特拉津的脱氯作用第86-87页
   2.5 降解过程中羟基阿特拉津的检测第87-89页
   2.6 降解过程中氰尿酸的检测第89页
   2.7 BTAH1的降解谱第89-90页
  3 讨论第90-91页
 第二节 菌株BTAH1阿特拉津降解基因保守性的研究及降解基因的定位第91-9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1-94页
   1.1 培养基和试剂第91页
   1.2 菌株第91页
   1.3 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第91页
   1.4 阿特拉津降解基因保守片段的扩增第91-92页
   1.5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第92页
   1.6 质粒DNA的小量酶切第92页
   1.7 BTAH1的阿特拉津降解基因的Southern杂交定位第92-94页
  2.结果与分析第94-97页
   2.1 阿特拉津降解基因保守片段的扩增第94页
   2.2 阿特拉津降解基因保守性的分析第94-95页
   2.3 菌株BTAH1中质粒的检测第95-96页
   2.4 菌株BTAH1中质粒的纯化和酶切比较第96-97页
   2.5 菌株BTAH1阿特拉津降解基因的定位第97页
  3 讨论第97-99页
 第三节 BTAH1质粒上阿特拉津降解相关片段的克隆第99-110页
  1.材料与方法第99-103页
   1.1 培养基和试剂第99页
   1.2 菌株与质粒第99页
   1.3 质粒DNA的提取和酶切第99-100页
   1.4 质粒DNA酶切产物的Southern杂交检测第100页
   1.5 质粒DNA酶切片段的回收第100页
   1.6 脱磷载体的制备第100-101页
   1.7 酶连第101页
   1.8 高效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101页
   1.9 阳性克隆的杂交法筛选第101-103页
   1.10 阳性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第10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3-109页
   2.1 质粒DNA的酶切分析第103页
   2.2 质粒DNA的酶切产物的Southern杂交第103-104页
   2.3 脱磷载体的制备和质粒DNA的酶切产物回收第104-105页
   2.4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酶切验证第105页
   2.5 阳性克隆的PCR验证第105-106页
   2.6 pBT24序列分析第106页
   2.7 pBT24序列与pADP-1、pAA1相关序列的比较第106-107页
   2.8 atzB基因序列的比较第107-108页
   2.9 pBT2和pBT24序列的酶切位点验证第108-109页
  3 讨论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第五章 BTAH1在土壤中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第113-128页
 第一节 菌株BTAH1在土壤中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第114-11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4-115页
   1.1 培养基第114页
   1.2 供试菌株和植物第114页
   1.3 供试土壤第114页
   1.4 降解菌浓度和施用时间对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的影响第114-115页
   1.5 降解菌的施用对敏感作物(小麦)生长的影响第11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5-117页
   2.1 降解菌BTAH1的使用浓度和施用时间对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的影响第115-116页
   2.2 降解菌的修复作用对小麦长势的影响第116-117页
   2.3 降解菌的修复作用对小麦鲜重的影响第117页
  3 讨论第117-118页
 第二节 BTAH1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18-1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8-120页
   1.1 供试土壤第118页
   1.2 供试菌株第118-119页
   1.3 除草剂阿特拉津和降解菌的施用第119页
   1.4 测定方法第119页
   1.5 土壤16S rDNA文库的建立及ARDRA分析第119页
   1.6 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的统计分析第119-12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0-125页
   2.1 土壤中阿特拉津的降解情况第120页
   2.2 阿特拉津和降解菌的使用对呼吸强度、土壤微生物C和微生物N的影响第120-121页
   2.3 除草剂和降解菌的使用对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的影响第121-122页
   2.4 四种土壤总DNA的提取、纯化和16S rDNA的扩增第122-123页
   2.5 四种土壤16S rDNA文库的RFLP分析第123-124页
   2.6 阿特拉津及降解菌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124页
   2.7 四种土壤酶切类型的两两比较及主要酶切类型克隆数的比较第124-125页
  3 讨论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8页
全文总结第128-129页
附录一 文中所用试剂与培养基配方第129-132页
附录二 相关DNA序列第132-138页
致射第138-13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型摆线齿轮行星传动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多机协同多目标攻击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