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一、 体验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 第12-20页 |
(一) 体验的概念 | 第12-14页 |
(二) 体验与经验的联系与区别 | 第14-16页 |
1 经验与体验的联系 | 第15页 |
2 经验与体验的区别 | 第15-16页 |
(三) 体验的特征 | 第16-18页 |
1 亲历性 | 第16-17页 |
2 个人性 | 第17页 |
3 情感性 | 第17页 |
4 意义性 | 第17-18页 |
5 整体性 | 第18页 |
(四) 体验的分类 | 第18-20页 |
1 从实践和心理层面,分为原体验和再体验 | 第18-19页 |
2 从主体维度:分为主动体验与被动体验 | 第19页 |
3 从内容的维度:分为创造体验与接受体验 | 第19-20页 |
4 从时间维度:分为期待体验、现时体验与追忆体验 | 第20页 |
二、 体验教育及其意义 | 第20-26页 |
(一) 体验教育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 体验教育的意义 | 第22-26页 |
1 体验教育--人解放自身一种有效的途径 | 第22-23页 |
2 体验教育--个体知识建构的基础 | 第23-24页 |
3 体验教育--个体品德形成的催化剂与心理健康的保障 | 第24-26页 |
三、 体验教育提出的理论背景 | 第26-31页 |
(一) 存在主义:体验教育的哲学依据 | 第26-27页 |
(二) 主体理论:体验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7-28页 |
(三) 教育现实:体验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28-31页 |
四、 体验教育思想的建构 | 第31-48页 |
(一) 教育者以体验为核心理论的建构 | 第32-37页 |
1 对教育者中的高层群体体验的关注 | 第32-33页 |
2 对教育者中的中层群体体验的关注 | 第33-35页 |
3 对教育者下层群体体验的关注 | 第35页 |
4 关于教育者的理论学习与创作的问题 | 第35-37页 |
(二) 学生体验的丰富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 第37-42页 |
1 丰富学生的感知 | 第38-39页 |
2 为学生建构具有社会意义的生活 | 第39-40页 |
3 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 第40-41页 |
4 以体验为核心,转变学习方式 | 第41-42页 |
(三) 加强课程对体验的关注 | 第42-46页 |
1 课程的设计要同学生的体验相结合 | 第42-44页 |
2 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师体验的发挥 | 第44-46页 |
(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 | 第46-48页 |
1 了解学生的体验 | 第46页 |
2 使课堂充满乐趣 | 第46-47页 |
3 创设体验情景 | 第47页 |
4 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 | 第47-48页 |
五、 结束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