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7页 |
前言 | 第17-22页 |
第一部分 新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行为观察 | 第22-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结果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附图 | 第35-39页 |
第二部分 新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行为观察 | 第39-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附图 | 第44-47页 |
第三部分 视网膜母细胞瘤移植瘤模型与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模型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及其机制探讨 | 第47-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结果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图 | 第55-59页 |
第四部分 阻断VEGF/VEGFR途径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移植瘤的基因治疗研究 | 第59-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5页 |
结果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71页 |
小结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图 | 第74-80页 |
附录一 | 第80-81页 |
附录二 | 第81-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综述 肿瘤血管新生的机制及研究方向 | 第97-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