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苓颗粒治疗下尿路感染下焦湿热证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7-13页 |
| ·病历来源 | 第7页 |
| ·两组可比性分析 | 第7-13页 |
| ·年龄 | 第7-8页 |
| ·性别 | 第8页 |
| ·病情程度 | 第8-9页 |
| ·病程 | 第9页 |
| ·症状及体征 | 第9-10页 |
| ·舌脉分布 | 第10-11页 |
| ·中医证候积分 | 第11页 |
| ·尿常规检查 | 第11-12页 |
| ·尿菌检查阳性率 | 第12-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 ·病历选择标准 | 第13-16页 |
| ·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 ·鉴别诊断 | 第13-14页 |
|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第14页 |
|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第14-15页 |
| ·试验病历标准 | 第15-16页 |
| ·纳入病历标准 | 第15页 |
| ·排除病历标准 | 第15-16页 |
|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 ·试验设计 | 第16页 |
| ·用药方法 | 第16-17页 |
| ·观测项目 | 第17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 ·统计分析 | 第18页 |
| 3 试验结果 | 第18-24页 |
| ·综合疗效 | 第18-19页 |
| ·症候 | 第19-22页 |
|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9页 |
|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 第19-20页 |
| ·阳性体征消失率的比较 | 第20-21页 |
| ·主症积分变化比较 | 第21页 |
| ·症候总积分变化比较 | 第21-22页 |
| ·检查 | 第22-23页 |
| ·治疗后尿常规比较 | 第22页 |
| ·尿菌转阴率比较 | 第22-23页 |
| ·病情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 第23页 |
| ·不良反应 | 第23-24页 |
| 4 典型病历 | 第24-26页 |
| 5 讨论 | 第26-35页 |
| ·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 第26-28页 |
| ·病位的认识 | 第26-27页 |
|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7-28页 |
| ·治法的认识 | 第28页 |
| ·方药机理探析 | 第28-34页 |
| ·处方来源及组成方解 | 第28-30页 |
| ·药理作用机理 | 第30-33页 |
|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3-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附【综述】 尿路感染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第38-54页 |
| 1 历史沿革 | 第38-41页 |
| 2 现代研究 | 第41-49页 |
| ·临床研究 | 第41-46页 |
| ·治则治法研究 | 第41-42页 |
| ·辨证论治研究 | 第42-43页 |
| ·专病专方研究 | 第43-44页 |
| ·单味药的研究 | 第44-45页 |
| ·中成药的研究 | 第45页 |
| ·针灸及其他疗法研究 | 第45-46页 |
| ·实验研究 | 第46-49页 |
| ·单味中药药效学研究 | 第46页 |
| ·复方药效学研究 | 第46-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