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 | 第1-33页 |
1 流行病学资料 | 第6页 |
2 发病机理 | 第6-14页 |
·免疫遗传背景 | 第6-8页 |
·细胞免疫机制 | 第8页 |
·体液免疫机制 | 第8-9页 |
·靶抗原及抗体研究 | 第9-12页 |
·无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及其抗体 | 第9页 |
·细胞色素P-450ⅡD6及其抗体anti-LKM1 | 第9-10页 |
·尿嘧啶三磷酸葡萄醛酸转移酶-1(UGT-1)及其抗体anti-LKM3 | 第10-11页 |
·可溶性肝抗原(SLA)及其抗体anti-SLA,肝胰抗原(LP) | 第11-12页 |
·肝胞浆抗原-1(LC1)及其抗体anti-LC1 | 第12页 |
·诱发困素 | 第12-14页 |
·病毒的感染 | 第12-13页 |
·药物或肝毒性化学物质 | 第13-14页 |
3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及分型 | 第14-20页 |
·AIH诊断标准 | 第14-17页 |
·AIH的分型 | 第17-19页 |
·Ⅰ型AIH | 第17页 |
·Ⅱ型AIH | 第17-18页 |
·Ⅲ型AIH | 第18-19页 |
·鉴别诊断 | 第19-20页 |
·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鉴别 | 第19页 |
·与自身免疫性胆管炎(AIC)鉴别 | 第19页 |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鉴别 | 第19-20页 |
·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鉴别 | 第20页 |
4 AIH的治疗 | 第20-31页 |
·治疗指征 | 第20-21页 |
·药物治疗 | 第21-30页 |
·经典的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 | 第21-25页 |
·药理作用 | 第21-22页 |
·治疗方案 | 第22-23页 |
·方案选择 | 第23-24页 |
·特殊人群的方案选择 | 第24页 |
·治疗失败及复发病例的再处理 | 第24页 |
·AIH治疗终点 | 第24-25页 |
·替代的免疫抑制剂 | 第25-26页 |
·熊去氧胆酸(UDCA) | 第26页 |
·重组免疫球蛋白复合物:CTLA-4Ig | 第26-27页 |
·中医中药的治疗 | 第27-30页 |
·单纯中医中药治疗 | 第27-28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8-29页 |
·中药替代糖皮质激素治疗 | 第29-30页 |
·肝脏移植 | 第30-31页 |
5 AIH预后 | 第31页 |
6 评价与展望 | 第31-33页 |
张光华教授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病经验 | 第33-41页 |
1 诊断方面 | 第33-36页 |
·误诊现状及其确诊的思路及方法 | 第33-35页 |
·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对其认识与辨证 | 第35-36页 |
2 治疗方面 | 第36-41页 |
·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中药治疗AIH的经验 | 第36-37页 |
·使用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中药治疗PBC的经验 | 第37-39页 |
·使用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火把花根)的经验 | 第39-40页 |
·食疗经验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