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栖热菌的研究 | 第11-14页 |
·栖热菌种群的发现及确认 | 第11-14页 |
·栖热菌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14页 |
·碱性磷酸酶的研究和应用 | 第14-17页 |
·碱性磷酸酶的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动物界的碱性磷酸酶研究 | 第15页 |
·微生物界的碱性磷酸酶研究 | 第15页 |
·碱性磷酸酶在诊断学上的研究 | 第15-16页 |
·碱性磷酸酶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碱性磷酸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17页 |
·耐热碱性磷酸酶的研究 | 第17-21页 |
·耐热碱性磷酸酶的定义 | 第17-18页 |
·耐热碱性磷酸酶的特性 | 第18-19页 |
·耐热碱性磷酸酶在应用上的局限性及解决办法 | 第19页 |
·耐热碱性磷酸酶的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云南热泉高温菌的分离纯化 | 第21-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1页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菌种的分离和保藏方法 | 第22页 |
·云南热泉环境样品的采集 | 第22-26页 |
·环境样品中非芽孢菌的分离和保藏结果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产碱性磷酸酶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29-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材料 | 第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培养基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平板的初筛 | 第31页 |
·液体培养基的初筛 | 第31-34页 |
·产碱性磷酸酶菌株的复筛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RHY12-2菌株产碱性磷酸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36-44页 |
·前言 | 第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36页 |
·培养基 | 第36页 |
·正交实验前的单因素实验 | 第36-37页 |
·二次正交组合响应表面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胞内碱性磷酸酶的积累与生长曲线的关系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二次正交组合响应表面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生长曲线与产酶关系曲线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RHY12-2碱性磷酸酶的纯化及性质 | 第44-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菌株及培养基 | 第44页 |
·试剂 | 第44页 |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60页 |
·酶的纯化 | 第48-52页 |
·RHY12-2 TAP的纯化结果与其它来源的AP比较 | 第52-53页 |
·碱性磷酸酶的动力学性质研究 | 第53-60页 |
·小结 | 第60-63页 |
第六章 菌株RHY12-2的分类鉴定 | 第63-72页 |
·前言 | 第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8页 |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试剂 | 第63页 |
·细菌形态观察 | 第63-64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64页 |
·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适生长pH | 第64页 |
·NaCl耐受实验 | 第64页 |
·运动性实验 | 第64页 |
·明胶液化实验 | 第64-65页 |
·硝酸盐还原实验 | 第65页 |
·接触酶和氧化酶实验 | 第65-66页 |
·酪蛋白和淀粉水解实验 | 第66页 |
·碳源利用实验 | 第66页 |
·G+C%和T_m值的确定 | 第66-67页 |
·16S rDNA序列的测定 | 第67-68页 |
·实验结果 | 第68-71页 |
·形态特征 | 第68-69页 |
·菌株的生长特征 | 第69页 |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比较 | 第69-70页 |
·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