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51页 |
第一章 抗虫基因的种类及应用 | 第13-22页 |
1 Bt基因 | 第13-15页 |
2 蛋白酶抑制剂抗虫基因 | 第15-18页 |
3 植物凝集素(lectin)基因 | 第18-19页 |
4 淀粉酶抑制剂基因 | 第19-20页 |
5 胆固醇氧化酶基因 | 第20页 |
6 营养杀虫蛋白(VIP)基因 | 第20页 |
7 蝎毒素基因 | 第20-21页 |
8 其它抗虫基因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棉花遗传转化 | 第22-27页 |
1 农杆菌介导法 | 第22-23页 |
2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3-26页 |
3 基因枪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转基因植物遗传 | 第27-35页 |
1 外源基因的整合 | 第27-28页 |
2 外源基因的遗传特性 | 第28-30页 |
·遗传传递规律 | 第28-29页 |
·外源基因世代间传递的稳定性 | 第29-30页 |
3 外源基因表达 | 第30-35页 |
·外源基因组成对表达的影响 | 第30-31页 |
·表达结构元件对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1-33页 |
·基因沉默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评估 | 第35-45页 |
1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及政策 | 第35-36页 |
2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体系 | 第36-39页 |
·转基因植物利用概况 | 第36-37页 |
·转基因植物利用的风险 | 第37-38页 |
·转基因植物评价的内容 | 第38-39页 |
3 转基因抗虫棉安全性评价 | 第39-42页 |
·Bt基因的安全性 | 第39页 |
·基因转移的可能性 | 第39-41页 |
·抗虫棉产品对动物的毒理检测 | 第41页 |
·对非靶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抗虫棉生理改变的检测 | 第42页 |
4 棉铃虫的抗性治理 | 第42-45页 |
·棉铃虫对抗虫棉的抗性 | 第42-43页 |
·棉铃虫的抗性治理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我国抗虫棉的研制及产业化 | 第45-51页 |
1 国外抗虫棉的发展 | 第46-47页 |
2 我国的棉花抗虫基因研究 | 第47页 |
3 我国抗虫棉品种利用 | 第47-49页 |
4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发展方向 | 第49-5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51-119页 |
第六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表现 | 第52-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方法 | 第53-55页 |
2 结果 | 第55-77页 |
·棉铃虫在感虫对照苏棉12号叶片处理上的死亡率 | 第55-56页 |
·苗期抗性表现 | 第56-58页 |
·抗虫棉主茎叶抗棉铃虫性的时空变化规律 | 第58-65页 |
·R19抗虫性变化 | 第58-59页 |
·中心94抗性变化 | 第59-60页 |
·山西94-24的抗性变化 | 第60-61页 |
·双价抗虫棉的抗性变化 | 第61-65页 |
·转基因抗虫棉对不同大小棉铃虫发育的影响 | 第65-66页 |
·R19对棉铃虫发育的影响 | 第65页 |
·双抗-1和中心94对棉铃虫发育的影响 | 第65-66页 |
·抗虫棉分期播种的抗虫性表现 | 第66-68页 |
·转基因抗虫棉不同世代的抗虫性 | 第68-71页 |
·抗虫棉自然条件下的田间抗性 | 第71-74页 |
·田间接虫条件下的抗性 | 第74-77页 |
3 讨论 | 第77-81页 |
·关于抗虫性表现 | 第77-78页 |
·关于抗虫棉利用 | 第78-79页 |
·关于抗性测定方法 | 第79-81页 |
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遗传 | 第82-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材料 | 第82-83页 |
·方法 | 第83-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5页 |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性的遗传模式 | 第84-92页 |
·山西94-24抗虫性的遗传 | 第84-85页 |
·中心94的遗传 | 第85-89页 |
·R19品系抗虫性的遗传 | 第89页 |
·双价抗虫棉的抗虫性遗传 | 第89-92页 |
·不同抗虫棉品系间的等位性分析 | 第92-94页 |
·抗虫基因的聚合效应 | 第94-95页 |
3 讨论 | 第95-96页 |
4 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八章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田害虫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98-11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7页 |
·抗虫杂交棉对棉花害虫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对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100页 |
·对红铃虫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对棉小卷叶虫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对蚜虫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对红叶螨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对盲蝽象的影响 | 第104页 |
·对棉田周边有关作物棉铃虫调查 | 第104页 |
·抗虫杂交棉对棉田天敌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对蜘蛛种群消长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对瓢虫种群消长的影响 | 第105页 |
·对草蛉种群消长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对小花蝽种群消长的影响 | 第106页 |
·对大眼叶蝉种群消长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3 小结 | 第107页 |
4 讨论 | 第107-114页 |
第九章 转基因抗虫棉近等基因系的培育 | 第114-11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5页 |
·材料 | 第114-115页 |
·方法 | 第11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16页 |
·Bt基因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 第115页 |
·Bt基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3 讨论 | 第116-117页 |
4 小结 | 第117-119页 |
全文总结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5页 |
在读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 第135-136页 |
发表的论文、专利、专著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