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正文 | 第12-13页 |
一、 商业秘密的含义和法律性质 | 第13-43页 |
(一) 商业秘密的含义 | 第13-32页 |
1 、 商业秘密保护的范围 | 第13-20页 |
·西方国家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 | 第13-14页 |
·美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 | 第14页 |
·德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 | 第14页 |
·日本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 | 第14-16页 |
·TRIPS商业秘密保护规定 | 第16-17页 |
·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 | 第17-20页 |
2 、 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 第20-32页 |
·西方国家关于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理论 | 第21-23页 |
·我国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理论 | 第23页 |
·秘密性 | 第23-27页 |
·价值性和实用性 | 第27-29页 |
·管理性 | 第29-32页 |
(二) 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 | 第32-43页 |
1 、 商业秘密的非财产说 | 第33-34页 |
2 、 商业秘密的财产说 | 第34-37页 |
3 、 我国对于商业秘密法律性质的学说 | 第37-38页 |
4 、 商业秘密是知识产权 | 第38-43页 |
·商业秘密是智慧凝结的无形财产 | 第38-39页 |
·商业秘密是对世权 | 第39-40页 |
·商业秘密是一种知识产权 | 第40-43页 |
二、 商业秘密的国际保护现状与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现状 | 第43-50页 |
(一) 商业秘密的国际保护现状 | 第43-45页 |
1 、 通过民法、刑法或其他法律保护商业秘密 | 第43-44页 |
2 、 通过专门立法保护商业秘密 | 第44-45页 |
(二) 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 第45-50页 |
1 、 立法方面 | 第46-48页 |
(1) 关于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的商业秘密的保护 | 第46-47页 |
(2) 保密期限 | 第47-48页 |
(3) 商业秘密的权属 | 第48页 |
(4) 其他欠缺 | 第48页 |
2 、 执法方面的不足 | 第48-50页 |
三、 对司法实践中保护商业秘密的若干问题 | 第50-66页 |
(一) 对于是否存在商业秘密的认定 | 第50-55页 |
(二) 对于是否存在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 | 第55-61页 |
1 、 “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及“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面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56-57页 |
2 、 “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 第57-58页 |
3 、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 第58-61页 |
·“明知”的认定 | 第58页 |
·“应知”的认定 | 第58-60页 |
·善意第三人的商业秘密责任 | 第60-61页 |
(三)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 | 第61-66页 |
1 、 前提条件 | 第62页 |
2 、 赔偿范围 | 第62-63页 |
3 、 赔偿金 | 第63-64页 |
4 、 酌定赔偿与法定赔偿 | 第64-66页 |
四、 对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立法的建议 | 第66-68页 |
(一) 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66页 |
(二) 有关具体内容的充实 | 第66-68页 |
1 、 明确商业秘密的概念 | 第66页 |
2 、 主体与保护范围 | 第66-67页 |
3 、 保护期限及有关秘密数据的保护 | 第67页 |
4 、 禁令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