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23页 |
·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实意义 | 第17-20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0-23页 |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 第23-66页 |
·货币政策态势的显示器 | 第24-30页 |
·货币政策研究重点的转移 | 第25页 |
·金融市场价格要素的选择 | 第25-26页 |
·代表性的货币政策态势显示器 | 第26-27页 |
·利率、汇率的决定 | 第27-30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货币渠道” | 第30-37页 |
·“货币渠道”理论下的政策传导机理 | 第31-32页 |
·“货币渠道”的向量自动回归模型(VAR)分析 | 第32-36页 |
·“货币渠道”理论的缺陷 | 第36-37页 |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 | 第37-50页 |
·“信贷渠道”理论下的政策传导机理和向量自动回归模型(VAR)分析 | 第38-41页 |
·“资产负债表渠道” | 第41-44页 |
·“银行贷款渠道” | 第44-50页 |
·企业规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第50-57页 |
·企业规模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基础 | 第51-53页 |
·划分企业规模大小的基本方法 | 第53-55页 |
·企业规模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证分析 | 第55-57页 |
·“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的关系 | 第57-59页 |
·“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的比较 | 第57-58页 |
·“银行贷款渠道”与“资产负债表渠道”的比较 | 第58-59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几个疑难问题 | 第59-66页 |
·如何确定政策性波动对长期利率和资产价格的影响 | 第59-61页 |
·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松紧状况 | 第61-62页 |
·如何在固定利率制度和金融脆弱环境下实施货币政策 | 第62-64页 |
·如何在高度通货膨胀经济环境下实施货币政策 | 第64-66页 |
3 金融体系的制度性差异及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第66-129页 |
·金融体系的定义 | 第66-70页 |
·金融体系的概念 | 第67-68页 |
·金融体系的构成 | 第68-70页 |
·金融体系的类型 | 第70-72页 |
·金融体系的类型划分 | 第70-72页 |
·金融体系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性 | 第72页 |
·德国型、英国型金融体系的制度性差异比较及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第72-114页 |
·德国、英国两种类型金融体系下的企业控制与管理模式比较 | 第73-86页 |
·银行在企业控制与管理中的特殊功能 | 第86-107页 |
·金融市场在企业的控制与管理中的功能作用 | 第107-114页 |
·德国、英国两类金融体系的典型制度特征 | 第114-121页 |
·德国型金融体系的制度特征及其和谐性 | 第114-117页 |
·英国型金融体系的制度特征及其和谐性 | 第117-121页 |
·德国、英国两类金融体系制度性差异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 | 第121-129页 |
·两种类型金融体系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 | 第121-124页 |
·金融体系的制度性差异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第124-129页 |
4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传导的障碍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29-151页 |
·政府干预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第129-137页 |
·利率控制 | 第130页 |
·银行贷款规模限制 | 第130-132页 |
·政府信贷配给 | 第132-137页 |
·银行部门内部竞争程度及金融市场发展深度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第137-143页 |
·银行部门内部竞争程度 | 第137-140页 |
·企业和居民家庭的银行替代资金来源 | 第140-142页 |
·金融市场的发展深度 | 第142-143页 |
·金融合约期限和利率可调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第143-145页 |
·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银行、居民家庭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第146-151页 |
·消费、投资活动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 | 第146-148页 |
·企业和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的状况 | 第148-149页 |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状况 | 第149-151页 |
5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出现阻梗的制度成因及解决方案 | 第151-181页 |
·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 | 第152-156页 |
·金融部门和融资方式 | 第153-155页 |
·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战略 | 第155-156页 |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沿革和近期的重大改进 | 第156-162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发展变化 | 第156-158页 |
·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大改进 | 第158-161页 |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 | 第161-162页 |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出现阻梗的制度成因 | 第162-170页 |
·国有部门存在制度缺陷,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不足 | 第163-167页 |
·金融压抑问题较为严重,缺乏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 | 第167-168页 |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货币政策覆盖能力有限 | 第168-170页 |
·改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制度安排 | 第170-181页 |
·改革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提高对政策性利率变动的敏感性 | 第170-173页 |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发挥其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 | 第173-176页 |
·深化金融市场发展,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 第176-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8页 |
后记 | 第188-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