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土压力、抗力论文

黄土深基坑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

第一章 绪论第1-22页
   ·前言第8-9页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9页
   ·深基坑支护结构及数值分析的研究现状第9-21页
     ·主要支护类别介绍第10-14页
     ·支护结构革新第14页
     ·深基坑工程中常见设计问题的研究第14-20页
     ·深基坑数值分析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本文工作第21-22页
第二章 黄土性状分析第22-34页
   ·黄土的基本特性第22-26页
   ·黄土变形特性和变形参数第26-33页
     ·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第26-30页
     ·关于黄土变形模量和泊松比的探讨第30-33页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黄土深基坑开挖非线性弹性有限元分析第34-71页
   ·黄土深基坑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计算模式第34-38页
     ·基本假设第34-35页
     ·深开挖的特点第35-38页
   ·初始地应力场问题第38-40页
   ·平面等参元第40-47页
     ·应变-位移关系第41-43页
     ·应力-应变矩阵第43页
     ·单元劲度矩阵第43-45页
     ·单元荷载列阵第45-47页
   ·土体加卸荷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析第47-50页
     ·Duncan-Chang模型第47-48页
     ·加卸载判定第48-49页
     ·卸荷模量数取值的研究第49-50页
   ·接触面单元第50-54页
     ·Goodman单元第51-52页
     ·薄层接触面单元第52-54页
   ·与位移有关的土压力计算第54-57页
     ·位移对土压力的影响规律第55页
     ·考虑位移时的土压力计算公式第55-57页
   ·支护结构的非线性土抗力分析法第57-61页
     ·基本分析模型第57-58页
     ·非线性地基土抗力第58-59页
     ·非线性土压力第59-60页
     ·施工过程模拟第60-61页
   ·深基坑开挖与支护过程的分析第61-66页
     ·开挖模拟第62-65页
     ·土-结构相互作用模拟第65页
     ·开挖速率对应力和位移的影响第65-66页
   ·黄土深基坑非线性弹性有限元程序简介及框图第66-67页
   ·工程实例与计算结果分析第67-70页
     ·工程概况及其支护结构第67-68页
     ·工程土质条件及各土层计算参数第68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68-70页
   ·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黄土深基坑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第71-96页
   ·应力张量的分解和应力不变量第71-73页
   ·屈服准则第73-76页
     ·Mohr-Coulomb屈服准则第74-75页
     ·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第75-76页
   ·加卸载准则及弹塑性应力-应变模型第76-79页
     ·加载与卸载准则第77页
     ·Lade模型第77-79页
   ·弹塑性增量有限元方法第79-85页
     ·增量理论的弹塑性矩阵第79-81页
     ·(?)的计算第81-82页
     ·有效应力、有效应变和(?)的计算第82-85页
   ·屈服面上的奇点第85页
   ·应力和位移增量的数值计算方法第85-91页
     ·变位增量第86页
     ·试探应力第86-87页
     ·比例因子第87-88页
     ·塑性应力增量第88-89页
     ·应力拉回屈服面第89-90页
     ·计算步骤第90-91页
   ·黄土深基坑开挖弹塑性有限元程序简介及框图第91-92页
   ·工程实例与计算结果分析第92-95页
     ·工程概况第92页
     ·工程土质条件及各土层计算参数第92-93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93-95页
   ·小结第95-96页
第五章 考虑浸湿过程的黄土深基坑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第96-113页
   ·黄土的结构特征第96-101页
   ·黄土深基坑的浸湿水源分析第101-102页
   ·减湿和增湿时黄土的变形特征第102-107页
     ·减湿和增湿情况下的压缩试验第102-103页
     ·黄土增湿时强度变化特征第103-105页
     ·黄土增湿时所引起的参数变化第105-107页
   ·浸湿时黄土深基坑弹塑性有限元程序简介及框图第107页
   ·工程实例与计算结果分析第107-112页
     ·工程概况第107页
     ·工程土质条件及各土层计算参数第107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107-112页
   ·小结第112-113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113-115页
   ·结论第113-114页
   ·展望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隐喻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及语用理解
下一篇:内燃机配气凸轮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