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构造与古地温场特征研究
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第11-18页 |
提要 | 第11-12页 |
第一节 区域构造背景与构造区划 | 第12-13页 |
一、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12页 |
二、 盆地邻区构造区划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盆地南缘北淮阳冲断带 | 第13-16页 |
一、 边界断裂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二、 燕山早中期滑脱-推覆构造特征 | 第14-16页 |
三、 北淮阳构造带构造演化序次 | 第16页 |
第三节 盆地东缘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层系统及其建造特征 | 第18-29页 |
提要 | 第18页 |
第一节 前中生代基底岩系组成 | 第18-21页 |
一、 太古-早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岩系 | 第18-19页 |
二、 中晚元古代-古生代(变)沉积基底岩系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中新生代沉积层系 | 第21-26页 |
一、 侏罗系 | 第21-23页 |
二、 白垩系 | 第23-24页 |
三、 第三系 | 第24-26页 |
第三节 中新生代沉积建造特征 | 第26-29页 |
一、 早侏罗世沉积建造特征 | 第26页 |
二、 中侏罗世沉积建造特征 | 第26-27页 |
三、 晚侏罗世沉积建造特征 | 第27页 |
四、 早白垩世沉积建造特征 | 第27页 |
五、 晚白垩世和第三纪沉积建造特征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盆地的今构造特征 | 第29-37页 |
提要 | 第29页 |
第一节 盆地主要断裂构造特征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盆地基底结构-构造特征 | 第30-32页 |
一、 基底岩相组成 | 第30页 |
二、 基底结构-构造特征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盆地盖层的平面构造特征 | 第32-34页 |
一、 下侏罗统顶面(T_(JI))构造 | 第32页 |
二、 白垩系底面(T_(KI))构造 | 第32-34页 |
三、 下第三系底面(T_E)构造 | 第34页 |
第四节 盆地盖层的剖面构造特征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合肥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古构造面貌与盆地演化 | 第37-45页 |
提要 | 第37页 |
第一节 侏罗纪古构造面貌 | 第37-38页 |
一、 早侏罗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37页 |
二、 中晚侏罗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早白垩世古构造面貌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古构造面貌 | 第39-41页 |
一、 晚白垩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39-40页 |
二、 早第三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 第40-41页 |
第四节 不同时期盆地古构造对比特征 | 第41-42页 |
第五节 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 | 第42-45页 |
一、 侏罗纪挤压拗陷型盆地发育阶段 | 第42-43页 |
二、 早白垩世走滑压陷型盆地发育阶段 | 第43页 |
三、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伸展断陷型盆地发育阶段 | 第43页 |
四、 晚第三纪以来合肥盆地的消亡与改造阶段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盆地古地温场及其演化特征 | 第45-64页 |
提要 | 第45页 |
第一节 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45-46页 |
第二节 镜质体反射率与古地温场特征 | 第46-55页 |
一、 原理与方法 | 第46-47页 |
二、 Ro剖面解释与古地温场分期 | 第47-54页 |
三、 盆地古地温梯度估算 | 第54-55页 |
第三节 磷灰石裂变径迹提供的构造热演化信息 | 第55-62页 |
一、 原理与方法 | 第55-58页 |
二、 磷灰石裂变径迹提供的构造热演化信息 | 第58-62页 |
第四节 盆地热演化提供的油气勘探信息 | 第62-64页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