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保护范围的分析计算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9-11页 |
第二章 雷电的危害 | 第11-22页 |
·概述 | 第11页 |
·雷电的形成 | 第11-13页 |
·雷电参数 | 第13-15页 |
·雷电活动频度--雷电日和雷电小时 | 第13-14页 |
·雷电流幅值 | 第14页 |
·雷电流波形 | 第14-15页 |
·雷电的分类 | 第15-17页 |
·直击雷 | 第15-16页 |
·球形雷 | 第16页 |
·雷电感应,也称感应雷 | 第16页 |
·雷电侵入波 | 第16-17页 |
·雷电的主要特点 | 第17页 |
·雷电的破坏 | 第17-20页 |
·直击雷破坏 | 第18页 |
·感应雷的破坏 | 第18-19页 |
·浪涌 | 第19-20页 |
·雷电危害的实例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防雷保护的发展 | 第22-38页 |
·概述 | 第22页 |
·防雷保护方式 | 第22-26页 |
·常规防雷电 | 第22-25页 |
·非常规防雷电 | 第25-26页 |
·避雷针防雷电 | 第26-38页 |
·避雷原理 | 第26页 |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 第26-30页 |
·传统法和击距法屏蔽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30-34页 |
·用电气几何模型确定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 | 第34-38页 |
第四章 避雷针保护 | 第38-48页 |
·避雷针的发展 | 第38页 |
·避雷针保护的原理 | 第38页 |
·避雷针保护范围研究的进展 | 第38-43页 |
·概述 | 第38-40页 |
·避雷针保护范围--不同方法的比较 | 第40-43页 |
·防雷接地 | 第43-44页 |
·避雷针的装设 | 第44-48页 |
·独立避雷针 | 第44-46页 |
·构架避雷针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对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第48-68页 |
·概述 | 第48页 |
·Visual LISP简介 | 第48-51页 |
·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第51-68页 |
·计算机的功能设计 | 第51-52页 |
·实现第二个功能的设计原则 | 第52-57页 |
·实现第一个功能的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牵引变电所避雷针保护的辅助设计 | 第58-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