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废水生物脱氮的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我国水资源情况及水污染现状 | 第9页 |
1.2 水体氮污染及其危害性 | 第9-10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2.1 焦化废水的来源 | 第12页 |
2.2 焦化废水的性质 | 第12-14页 |
2.3 废水生物脱氮的机理 | 第14-21页 |
2.3.1 硝化过程微生物学研究 | 第14-16页 |
2.3.1.1 氨的氧化 | 第15页 |
2.3.1.2 亚硝酸的氧化 | 第15-16页 |
2.3.2 硝化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6-18页 |
2.3.3 反硝化过程微生物学研究 | 第18-19页 |
2.3.4 反硝化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9-21页 |
2.4 焦化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2.4.1 生物脱氮工艺与方法 | 第23-27页 |
2.4.1.1 缺氧-好氧(A/O)法 | 第23-24页 |
2.4.1.2 厌氧-缺氧-好氧(A~2/O)法 | 第24页 |
2.4.1.3 好氧-缺氧(O/A)法 | 第24-25页 |
2.4.1.4 同步硝化和反硝化工艺 | 第25页 |
2.4.1.5 CHESTER法 | 第25-26页 |
2.4.1.6 序批式(SBR)活性污泥法 | 第26页 |
2.4.1.7 亚硝化生物脱氮法 | 第26页 |
2.4.1.8 高温好氧法 | 第26-27页 |
2.4.2 生物铁法 | 第27页 |
2.4.3 粉末活性炭-生物法 | 第27页 |
2.4.4 投加生长素强化化学法 | 第27-28页 |
3 试验工艺流程、装置及试验方法 | 第28-39页 |
3.1 试验工艺流程 | 第28-30页 |
3.2 反应器装置 | 第30-37页 |
3.2.1 厌氧反应器 | 第30-32页 |
3.2.2 SBR反应器 | 第32-36页 |
3.2.2.1 SBR反应器的操作过程 | 第32-34页 |
3.2.2.2 SBR工艺的主要性能特点 | 第34-36页 |
3.2.3 缺氧反应器 | 第36页 |
3.2.4 各反应器操作程序 | 第36-37页 |
3.3 试验废水水质 | 第37页 |
3.4 试验分析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7-39页 |
4 各反应器中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39-49页 |
4.1 厌氧污泥的培养 | 第39-40页 |
4.1.1 厌氧污泥培养液 | 第39页 |
4.1.2 厌氧污泥的培养 | 第39-40页 |
4.2 SBR反应器中亚硝酸菌的培养 | 第40-43页 |
4.2.1 亚硝酸菌培养液 | 第40页 |
4.2.1.1 亚硝酸菌分离培养液 | 第40页 |
4.2.1.2 亚硝酸菌增殖培养液 | 第40页 |
4.2.2 亚硝酸菌培养液 | 第40-43页 |
4.3 缺氧反应器模拟试验 | 第43-47页 |
4.3.1 实验装置 | 第43-44页 |
4.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4页 |
4.3.3 实验用水 | 第44-45页 |
4.3.4 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4.4 缺氧反应器内厌氧氨氧化菌的培养 | 第47-49页 |
5 亚硝化-反硝化系统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 第49-71页 |
5.1 亚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 第49-51页 |
5.2 亚硝化-反硝化系统处理焦化废水的动态试验 | 第51-68页 |
5.2.1 系统的启动和运行 | 第52-55页 |
5.2.1.1 系统的启动 | 第52-53页 |
5.2.1.2 系统运行条件 | 第53-55页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8页 |
5.3 细菌计数 | 第68-71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建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