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 第1-19页 |
1.1 发光材料的发展历史 | 第9-13页 |
1.1.1 发光现象与发光材料 | 第9-10页 |
1.1.2 发光光谱的基本特征 | 第10-13页 |
1.1.2.1 吸收光谱和激发光谱 | 第11页 |
1.1.2.2 发射光谱 | 第11-13页 |
1.1.2.2.1 光激发 | 第12-13页 |
1.1.2.2.2 阴极射线激发 | 第13页 |
1.1.2.2.3 电场激发 | 第13页 |
1.2 发光材料原子和离子的辐射 | 第13-15页 |
1.2.1 发光材料原子的光吸收和光反射 | 第13-15页 |
1.2.2 发光材料原子、离子的辐射 | 第15页 |
1.3 光致发光材料的种类 | 第15-16页 |
1.4 光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19页 |
2. 稀土光致发光材料 | 第19-28页 |
2.1 稀土光致发光材料概述 | 第19-20页 |
2.2 稀土光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 第20-23页 |
2.2.1 稀土元素的外层电子结构特点 | 第20-21页 |
2.2.2 稀土离子在晶体中的电子跃迁 | 第21-22页 |
2.2.3 稀土元素的价态 | 第22-23页 |
2.3 稀土光致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23-25页 |
2.3.1 合成方法 | 第23页 |
2.3.2 合成的工艺特点 | 第23页 |
2.3.3 固态反应法的工艺过程 | 第23-25页 |
2.4 发光材料的主要类型 | 第25页 |
2.4.1 光致发光材料 | 第25页 |
2.4.2 电致发光材料 | 第25页 |
2.4.3 阴极射线发光材料 | 第25页 |
2.4.4 X射线发光材料 | 第25页 |
2.4.5 放射线发光材料 | 第25页 |
2.5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25-26页 |
2.6 含Ce~(3+)的稀土光致发光材料 | 第26-28页 |
3 原料、设备及实验 | 第28-31页 |
3.1 原料 | 第28-29页 |
3.2 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3.2.1 样品的制备所需器皿及设备 | 第29页 |
3.2.2 理化检测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3.3 实验 | 第29页 |
3.3.1 原料的准备 | 第29-30页 |
3.3.2 高温合成 | 第30页 |
3.3.3 合成物的组成及理化性能检测 | 第30-31页 |
3.3.3.1 发光性测试 | 第30页 |
3.3.3.2 物相组成分析 | 第30页 |
3.3.3.3 SEM分析 | 第30页 |
3.3.3.4 磷光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7页 |
4.1 影响合成物发光性的主要因素 | 第31-41页 |
4.1.1 还原气氛的影响 | 第31页 |
4.1.2 合成温度的影响 | 第31-35页 |
4.1.3 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的影响 | 第35-38页 |
4.1.4原料中Ce~(3+)、Tb~(3+)的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8-40页 |
4.1.5 助熔剂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 SrAl_2O_4中Ce~(3+)—Tb~(3+)的发光机理的理论探讨 | 第41-47页 |
4.2.1 Ce~(3+)对Tb~(3+)的敏化作用 | 第41-42页 |
4.2.2 Ce~(3+)对Tb~(3+)的能量传递机理 | 第42-43页 |
4.2.3 电子陷阱原理 | 第43-45页 |
4.2.4 发光材料中基质和激活剂在发光中的作用机理 | 第45-47页 |
5 本研究的意义 | 第47-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