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气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11-12页 |
1.2.1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2.2 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11-12页 |
1.2.3 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的开发现状 | 第12页 |
1.3 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的思想由来、系统组成及其特征 | 第12-15页 |
1.3.1 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的思想由来 | 第12-13页 |
1.3.2 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过程 | 第13-14页 |
1.3.3 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系统的主要特征 | 第14-15页 |
1.4 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关键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技术关键 | 第15-16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第2章 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理论探讨 | 第17-22页 |
2.1 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分析 | 第17-19页 |
2.1.1 不完全燃烧与高温干馏阶段 | 第17-18页 |
2.1.2 高温气化阶段 | 第18-19页 |
2.1.3 水蒸汽在气化中的作用 | 第19页 |
2.2 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的计算过程分析 | 第19-22页 |
2.2.1 不完全燃烧与高温干馏过程的假设 | 第20页 |
2.2.2 高温气化过程的计算 | 第20-22页 |
第3章 高温空气气化工艺过程的设计计算 | 第22-39页 |
3.1 前言 | 第22页 |
3.2 高温空气气化过程计算 | 第22-28页 |
3.2.1 气化参数的设定及气化前预处理 | 第22-24页 |
3.2.2 气化过程中干馏阶段的计算 | 第24-26页 |
3.2.3 气化阶段的计算 | 第26-27页 |
3.2.4 气化指标的计算 | 第27-28页 |
3.3 高温空气气化器热平衡计算 | 第28-30页 |
3.4 高温空气发生器热平衡计算 | 第30-34页 |
3.5 蜂窝陶瓷蓄热体参数计算 | 第34-39页 |
3.5.1 已知参数 | 第35页 |
3.5.2 蓄热体换热器参数:流体流速v,横截面积S,流通截面积F,长度L的确定 | 第35-39页 |
第4章 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工艺过程计算机程序编制与应用 | 第39-51页 |
4.1 工艺过程计算机程序的编制 | 第39页 |
4.2 计算机程序的特点 | 第39-41页 |
4.3 程序的应用 | 第41-51页 |
4.3.1 有关设计参数对气化影响的探讨 | 第41-43页 |
4.3.2 三种燃料的气化工艺计算 | 第43-51页 |
第5章 高温空气发生器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开发 | 第51-59页 |
5.1 高温空气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第51页 |
5.2 耐火材料的选择及其厚度计算的理论分析 | 第51-54页 |
5.2.1 耐火材料的选择 | 第52页 |
5.2.2 耐火材料的热物性参数 | 第52页 |
5.2.3 耐火材料厚度计算的理论分析 | 第52-54页 |
5.2.4 耐火纤维的固定方式 | 第54页 |
5.3 分流装置的结构及尺寸设计 | 第54-55页 |
5.4 燃烧器的结构及尺寸设计 | 第55-56页 |
5.5 燃烧室的结构及尺寸设计 | 第56-57页 |
5.6 蓄热室的结构及尺寸设计 | 第57页 |
5.6.1 蓄热体的选择 | 第57页 |
5.6.2 蓄热室的结构及尺寸设计 | 第57页 |
5.7 四通阀的结构及尺寸设计 | 第57-58页 |
5.8 高温空气发生器实验装置的搭建 | 第58-59页 |
第6章 高温空气发生器冷态实验研究 | 第59-69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59页 |
6.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59页 |
6.3 测点布置及实验步骤 | 第59-60页 |
6.4 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 第60-68页 |
6.4.1 高温空气发生器中分流出口流量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60-64页 |
6.4.2 高温空气发生器中分流出口压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64-67页 |
6.4.3 高温空气发生器中用于燃烧的空气流速与其影响因素 | 第67-68页 |
6.5 实验结论 | 第68-69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1 | 第76-95页 |
附录2 | 第95-99页 |
附图 | 第99-109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