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一、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 1.1 植物基因工程概述 | 第8页 |
| 1.2 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的策略及进展 | 第8-12页 |
| 1.3 几丁质酶与β-1,3-葡聚糖酶基因在植物抗真菌基因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12-15页 |
| 1.4 抗菌肽及其在植物抗真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1.5 马铃薯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二、 引言 | 第18-19页 |
| 三、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 3.1 材料 | 第19-22页 |
| 3.2 方法 | 第22-29页 |
| 3.2.1 外植体材料的准备 | 第22页 |
| 3.2.2 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2-23页 |
| 3.2.3 转化方法 | 第23页 |
| 3.2.4 转化体的筛选和抗性芽的获得 | 第23页 |
| 3.2.5 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23-25页 |
| 3.2.6 转化体的Kan抗性检测 | 第25页 |
| 3.2.7 PCR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25-27页 |
| 3.2.8 转GLU-CHI基因株系的几丁质酶活性检测 | 第27-29页 |
| 四、 结果与分析 | 第29-44页 |
| 4.1 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9-32页 |
| 4.1.1 茎段、叶片愈伤组织的发生 | 第29-31页 |
| 4.1.2 芽的发生 | 第31-32页 |
| 4.1.3 外植体创伤方式与愈伤的发生 | 第32页 |
| 4.2 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2-39页 |
| 4.2.1 植物材料的生理状态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2-33页 |
| 4.2.2 茎段和叶片遗传转化的效果比较 | 第33-34页 |
| 4.2.3 农杆菌浓度及感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 4.2.4 预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 4.2.5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 4.2.6 转化体的筛选和抗性芽的获得 | 第37页 |
| 4.2.7 头孢霉素(Cef)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2.8 脱菌方式的确定 | 第38-39页 |
| 4.2.9 梯度筛选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9页 |
| 4.3 转化体的检测和鉴定 | 第39-41页 |
| 4.3.1 转化体的Kan抗性检测 | 第39-41页 |
| 4.3.2 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 第41页 |
| 4.4 转GLU-CHI基因株系的几丁质酶活性检测 | 第41-43页 |
| 4.5 转基因植株的移栽 | 第43-44页 |
| 五、 讨论 | 第44-48页 |
| 5.1 植物材料的生长状态与遗传转化的效率 | 第44页 |
| 5.2 预培养在马铃薯遗传转化中的作用 | 第44-45页 |
| 5.3 转化子的筛选培养方式 | 第45页 |
| 5.4 外源基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 5.5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46-48页 |
| 六、 小结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缩略词表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