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56页 |
1.1 立题的科学意义 | 第45-4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 第46-55页 |
1.2.1 双金属管棒型线材的制备方法 | 第47-49页 |
1.2.2 连续挤压技术的发展情况 | 第49-50页 |
1.2.3 CONFORM连续挤压理论发展状况 | 第50-53页 |
1.2.4 双金属挤压包覆机理发展状况 | 第53-5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55-56页 |
第二章 实验基础研究 | 第56-69页 |
2.1 双金属连续挤压包覆模拟实验装置的设计 | 第56-59页 |
2.1.1 双金属连续挤压包覆模拟实验装置 | 第56-57页 |
2.1.2 模拟实验基本原理与CONFORM连续挤压包覆双金属的基本原理 | 第57-58页 |
2.1.3 模拟实验与CONFORM连续挤压包覆双金属之间的差异 | 第58-59页 |
2.2 双金属连续挤压包覆模拟实验 | 第59-60页 |
2.2.1 双金属连续挤压包覆模拟实验工艺流程 | 第59页 |
2.2.2 实验工艺的简要说明 | 第59页 |
2.2.3 模拟实验条件 | 第59-60页 |
2.3 双金属连续挤压包覆模拟实验工艺参数的研究 | 第60-62页 |
2.4 双金属连续挤压包覆模拟实验工艺参数的控制 | 第62-65页 |
2.4.1 双金属连续挤压包覆与常规挤压包覆的差异 | 第62-64页 |
2.4.2 工艺参数的影响 | 第64-65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65-69页 |
2.5.1 双金属模拟实验包覆结果 | 第65-66页 |
2.5.2 双金属界面的显微分析 | 第66-69页 |
第三章 双金属连续挤压包覆机理研究 | 第69-78页 |
3.1 基础问题 | 第69页 |
3.2 中性点的研究 | 第69-73页 |
3.2.1 存在中性点的实验依据 | 第70页 |
3.2.2 存在中性点的数值计算依据 | 第70-73页 |
3.3 包覆变形模腔中沿芯线的压力分布模型 | 第73-74页 |
3.4 建立芯线变形状态的模型 | 第74-78页 |
3.4.1 芯线受力分析 | 第74-75页 |
3.4.2 芯线所处变形区状态的判据 | 第75-78页 |
第四章 双金属连续挤压包覆模拟结果分析 | 第78-104页 |
4.1 挤压比和芯线强度与包覆材强度之比的成形极限图 | 第78-82页 |
4.2 复合变形区高度与挤压比的成形极限图 | 第82-86页 |
4.3 摩擦系数与挤压比的成形极限图 | 第86-90页 |
4.4 芯线强度与包覆材强度之比与复合变形区高度的成形极限图 | 第90-94页 |
4.5 成品半径与复合变形区高度的成形极限图 | 第94-98页 |
4.6 成形极限图各种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 第98-104页 |
4.6.1 挤压比和芯线强度与包覆材强度之比的成形极限图分析 | 第98-99页 |
4.6.2 复合变形区高度与挤压比的成形极限图分析 | 第99页 |
4.6.3 摩擦系数与挤压比的成形极限图分析 | 第99-100页 |
4.6.4 芯线强度与包覆材强度之比和复合变形区高度的成形极限图分析 | 第100-102页 |
4.6.5 成品半径与复合变形区高度的成形极限图分析 | 第102-103页 |
4.7 成形极限图各种情况的总结及结论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