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0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5-8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3 研究任务 | 第9-10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1-39页 |
3.1 我国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研究方法 | 第11-21页 |
3.1.1 伤病率 | 第11-12页 |
3.1.2 身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分布 | 第12页 |
3.1.3 身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性质 | 第12-13页 |
3.1.4 运动损伤病程 | 第13-14页 |
3.1.5 运动损伤程度 | 第14-15页 |
3.1.6 损伤发生的时期及时间 | 第15-20页 |
3.1.7 运动年限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 | 第20-21页 |
3.2 我国少年艺术体操的运动损伤特点 | 第21-25页 |
3.2.1 我国艺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趋向于低龄化,少年选手运动损伤较为严重 | 第21-22页 |
3.2.2 少年艺体运动员运动损伤病程以慢性损伤为主,但急性运动损伤比率高于成年运动员 | 第22页 |
3.2.3 少年艺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最严重的部位是足部、腰部和膝部,约占运动损伤总比率的77.19% | 第22-23页 |
3.2.4 少年艺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性质与成年艺体运动员不完全相同 | 第23-24页 |
3.2.5 少年艺体运动员足部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分析 | 第24-25页 |
3.3 我国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重要致因因素分析 | 第25-39页 |
3.3.1 身体素质差 | 第27-28页 |
3.3.2 准备活动不合理 | 第28-30页 |
3.3.3 技术要领不正确 | 第30-31页 |
3.3.4 局部负担过重 | 第31-33页 |
3.3.5 带伤训练比赛 | 第33-34页 |
3.3.6 身体疲劳 | 第34-36页 |
3.3.7 情绪低落强忍着练 | 第36-37页 |
3.3.8 在训练中受伤得不到及时治疗与积极调整 | 第37-38页 |
3.3.9 过度兴奋 | 第38-39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9-40页 |
4.1 结论 | 第39页 |
4.2 建议 | 第39-40页 |
5. 致谢 | 第40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7. 附件 | 第43-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