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晚清时期国家命运衰微带来的教育革新 | 第9-10页 |
二、中国美学的发生 | 第10-11页 |
三、一枝奇葩——中国美学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衍生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美学课程发生的新教育背景 | 第13-19页 |
一、"西学东渐"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 第13-16页 |
二、新学制系统下学科的布局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美学"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发生 | 第19-28页 |
一、清末民初中国对美学及其美学教育的受容 | 第19-24页 |
二、二十世纪初期"美学"课程的实现 | 第24-28页 |
第三章 "美学"课程在中国高等学校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 第28-37页 |
一、萌芽期的美学课——"欧洲艺术史" | 第28-29页 |
二、美学课程在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的初步发展 | 第29-31页 |
三、两枝奇葩——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美学"课程 | 第31-37页 |
第四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校教育概况 | 第37-47页 |
一、高师类学校率先开设"美学" | 第37-39页 |
二、综合性大学"美学"课的盛况 | 第39-41页 |
三、美术学校中"美学"课对理论素质的陶养 | 第41-46页 |
四、教会大学中鲜见"美学"课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美学"教育师资梯队及其分期出现的原因 | 第47-72页 |
一、早期美学教育者:吕徵、俞寄凡及其他美学教员 | 第48-52页 |
二、蔡元培讲美学:美学史与方法的侧重 | 第52-57页 |
三、南宗北邓———中国书画美学的集大成者 | 第57-63页 |
四、朱光潜:主客一体的美学坚守者 | 第63-69页 |
五、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师资出现的原因 | 第69-72页 |
第六章 萌芽期相对丰富的教材 | 第72-82页 |
一、公开出版、曾作为教材使用的美学书籍 | 第72-77页 |
二、未公开出版的美学讲稿 | 第77-78页 |
三、其他美学书籍 | 第78-80页 |
四、美学教材及书籍的特点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美学"课程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 | 第82-85页 |
一、西南联大的哲学学科建制 | 第82-83页 |
二、美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103页 |
后记 | 第103-10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