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引言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51页 |
第一节 迟缓爱德华氏菌概述 | 第19-23页 |
·分类地位 | 第19-20页 |
·疾病感染 | 第20-22页 |
·分布和流行特征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迟缓爱德华氏菌的致病机制 | 第23-46页 |
·黏附和侵袭 | 第23-25页 |
·抗宿主免疫机制 | 第25-26页 |
·分泌毒素和酶类 | 第26-27页 |
·铁摄取 | 第27页 |
·寡肽透过酶 | 第27页 |
·群体效应 | 第27-28页 |
·分泌系统 | 第28-46页 |
·细菌分泌系统简介 | 第28-41页 |
·E. tarda T3SS 研究进展 | 第41-45页 |
·E. tarda T6SS 研究进展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防治 | 第46-51页 |
·化学治疗 | 第46页 |
·疫苗防治 | 第46页 |
·疫苗的来源 | 第46-48页 |
·疫苗的给予方式 | 第48页 |
·疫苗研究进展 | 第48-51页 |
第二章 迟缓爱德华氏菌 III 型分泌系统输送器蛋白 EseC 的分子伴侣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 第51-117页 |
第一节 分子伴侣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和胞外分泌蛋白的检测 | 第53-6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3-5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53-55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确定待定分子伴侣 | 第55页 |
·待定分子伴侣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55-58页 |
·E. tarda 细胞胞外分泌蛋白的提取 | 第58页 |
·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58-59页 |
·待定分子伴侣基因的确定 | 第59-60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待定分子伴侣EscA 的克隆、表达、纯化和兔抗血清的制备 | 第62-7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2-73页 |
·菌株和材料 | 第62-63页 |
·escA 基因的克隆 | 第63-66页 |
·原核重组表达 | 第66-67页 |
·SDS-PAGE | 第67-68页 |
·蛋白纯化方法 | 第68-69页 |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69-70页 |
·兔抗血清的制备 | 第70-72页 |
·间接Elisa 实验 | 第72-73页 |
·实验结果 | 第73-76页 |
·escA 的克隆 | 第73页 |
·EscA 的表达 | 第73-74页 |
·EscA 的纯化 | 第74-75页 |
·EscA 纯化蛋白的浓度 | 第75页 |
·EscA 血清的效价 | 第75-76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76-77页 |
第三节 分子伴侣EscA 的细胞定位及其对EseC 的分泌、表达和稳定性的影响 | 第77-8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7-81页 |
·材料 | 第77页 |
·E. tarda 细胞蛋白组分的提取 | 第77-78页 |
·体外不同培养时间EseC 的表达的检测 | 第78-79页 |
·氯霉素对蛋白合成的阻断实验 | 第79页 |
·Western blot 分析蛋白的分泌和表达 | 第79-80页 |
·蛋白含量分析和测定 | 第80-81页 |
·实验结果 | 第81-84页 |
·EscA 在E. tarda 细菌细胞上的定位 | 第81页 |
·EscA 的缺失影响EseC 的分泌 | 第81-82页 |
·EscA 的缺失影响EseC 的表达 | 第82-83页 |
·EscA 的缺失影响EseC 的稳定性 | 第83-84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84-86页 |
第四节 EscA 与EseC 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86-9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6-8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86页 |
·共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6-87页 |
·EscA 与EseC 蛋白的共表达 | 第87页 |
·EscA 与EseC 蛋白的体外结合实验 | 第87-88页 |
·EscA 与EseC 蛋白的体内结合实验 | 第88页 |
·实验结果 | 第88-91页 |
·共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8-90页 |
·EscA 和EseC 的体外共表达 | 第90页 |
·EscA 和EseC 在体外相互作用 | 第90-91页 |
·EscA 和EseC 在体内相互作用 | 第91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91-93页 |
第五节 EscA 对EseC 表达的影响 | 第93-10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3-9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93-94页 |
·EseC-LacZ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4-95页 |
·接合实验 | 第95-97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97-98页 |
·实验结果 | 第98-101页 |
·LacZ 载体的构建 | 第98-100页 |
·EscA 对EseC 表达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六节 EscA 和EseC 相互作用区域的确定 | 第103-11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3-10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03-104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4-105页 |
·基因缺失的共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5-107页 |
·体外共表达和蛋白结合实验 | 第107-108页 |
·E. tarda △eseC31-137 缺失株的构建 | 第108页 |
·实验结果 | 第108-112页 |
·EscA 和EseC 功能结构域的确定 | 第108-109页 |
·EscA 和EseC 基因缺失片段共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9页 |
·与EseC 作用的EscA 结构域 | 第109-110页 |
·与EscA 作用的EseC 结构域 | 第110-111页 |
·E. tarda △eseC31-137 缺失株对EseC 蛋白分泌和表达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112-114页 |
第七节 分子伴侣EscA 对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5页 |
·材料 | 第114页 |
·测定菌株对蓝曼龙LD50 的实验 | 第114-115页 |
·实验结果 | 第115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115-117页 |
第三章 迟缓爱德华氏菌 T3SS 输送器蛋白的研究 | 第117-139页 |
第一节 迟缓爱德华氏菌T355 输送器蛋白体外诱导表达的研究 | 第118-12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8-119页 |
·菌株和材料 | 第118页 |
·T3SS 诱导条件摸索 | 第118页 |
·细胞组分蛋白提取 | 第118-119页 |
·实验结果 | 第119-121页 |
·T3SS 输送器蛋白体外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119-120页 |
·T3SS 输送器蛋白的表达分布 | 第120页 |
·△eseB, △eseC, △eseD 中输送器蛋白的表达和分泌 | 第120-12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迟缓爱德华氏菌T3SS 输送器蛋白突变株的表型研究 | 第123-12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23-124页 |
·菌株和材料 | 第123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123页 |
·细菌泳动实验 | 第123页 |
·细菌溶血实验 | 第123-124页 |
·实验结果 | 第124-127页 |
·△eseB, △eseC, △eseD 的生长状况 | 第124-125页 |
·△eseB, △eseC, △eseD 的泳动能力 | 第125-126页 |
·△eseB, △eseC, △eseD 的自凝聚 | 第126-127页 |
·△eseB, △eseC, △eseD 的溶血能力 | 第12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迟缓爱德华氏菌T3SS 输送器蛋白EseD 对鱼的免疫效果研究 | 第129-1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29-133页 |
·菌株和材料 | 第129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29-130页 |
·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130页 |
·EseD 蛋白的纯化 | 第130-131页 |
·EseD 鼠抗血清的制备 | 第131页 |
·EseD 蛋白对大菱鲆的免疫原性测定 | 第131-132页 |
·间接Elisa 实验测血清效价 | 第132页 |
·EseD 对大菱鲆的免疫保护实验 | 第132-133页 |
·数据统计 | 第133页 |
·实验结果 | 第133-137页 |
·eseD 基因的克隆 | 第133-134页 |
·eseD 基因的表达和纯化 | 第134页 |
·EseD 鼠抗血清的制备 | 第134-135页 |
·EseD 蛋白免疫大菱鲆的血清效价 | 第135-136页 |
·EseD 蛋白对大菱鲆的免疫保护 | 第136-13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37-13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8页 |
发表文章 | 第158-160页 |
致谢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