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 1 病例选择 | 第12-13页 |
| ·入组标准 | 第12-13页 |
| ·剔除标准 | 第13页 |
| ·安全性评估 | 第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9页 |
| ·分组方法 | 第13页 |
| ·观察表内容及四诊方法 | 第13-15页 |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5-16页 |
| ·透析液及灌肠中药配制 | 第16页 |
| ·治疗方法 | 第16-17页 |
| ·标本的处理与保存 | 第17页 |
|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8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18-19页 |
| 3 治疗前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 第19-21页 |
| ·一般资料 | 第19-20页 |
|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 第20页 |
| ·治疗前主要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第20-21页 |
| ·两组治疗前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第21页 |
| 4 结果 | 第21-32页 |
| ·临床特点 | 第21-23页 |
| ·中医症状特点 | 第21-22页 |
|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第22-23页 |
| ·治疗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 第23-31页 |
| ·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 | 第23-24页 |
| ·内毒素定量(ET)的变化 | 第24页 |
| ·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24-28页 |
| ·血常规的变化 | 第28-31页 |
| ·两组住院时间及有效率的比较 | 第31-32页 |
|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的比较 | 第32页 |
| 5 讨论 | 第32-42页 |
| ·内毒素致继发性肝损伤的机制 | 第32-33页 |
| ·临床特点分析 | 第33-35页 |
| ·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 | 第35-36页 |
| ·治疗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第36-37页 |
| ·"以腑治脏"理论对于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意义 | 第37-38页 |
| ·赤芍承气汤的治方及药理学基础 | 第38-39页 |
| ·结肠透析的历史及理论基础 | 第39页 |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1 文献综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第45-53页 |
| 附录3 课题部分相关照片 | 第53-55页 |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工作及获奖情况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