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三坐标机与立体视觉的系统集成与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3页
1 绪论第13-25页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3-17页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7-22页
   ·本文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2-25页
2 主动轮廓技术的理论研究第25-60页
   ·引言第25页
   ·蛇形轮廓理论基础第25-39页
     ·蛇形轮廓数学模型第25-27页
     ·图形轮廓与外力第27-36页
     ·主动轮廓的数值解法第36-39页
   ·主动轮廓实验与分析第39-44页
     ·两种力模型力场分析第39-42页
     ·主动轮廓实验及分析第42-44页
   ·主动轮廓外力模型的改进第44-58页
     ·改进的主动轮廓外力模型-膨胀GVF 模型第44-49页
     ·进一步改进的主动轮廓模型—惯性主动轮廓第49-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3 样条曲线的基本理论与自适应 B-样条曲线拟合第60-77页
   ·引言第60页
   ·曲线的基本理论第60-63页
     ·曲线的参数表示第60-61页
     ·曲线的导矢第61-62页
     ·数据点的参数化第62-63页
   ·B-样条曲线第63-68页
     ·B-样条曲线的定义第63-64页
     ·B-样条基函数的递推定义第64页
     ·B-样条曲线的局部性质第64-66页
     ·重节点对B-样条曲线的影响第66-67页
     ·B-样条曲线节点的插入第67-68页
   ·3 次均匀B-样条曲线第68-72页
     ·均匀B-样条曲线方程第68-70页
     ·准均匀B-样条曲线第70-71页
     ·3 次准均匀B-样条的边界性质第71-72页
   ·3 次准均匀B-样条曲线的拟合第72-76页
     ·3 次准均匀B-样条曲线的插值第72-73页
     ·3 次准均匀B-样条曲线的逼近第73-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4 基于物理模型的 B 样条曲线变形技术第77-94页
   ·引言第77-78页
   ·基于物理模型的B 样条曲线变形原理第78-83页
     ·曲线的内能第78-80页
     ·弹性势能第80页
     ·有限元方程第80-81页
     ·数值模拟实验第81-82页
     ·讨论第82-83页
   ·改进的B 样条曲线修改方法第83-90页
     ·传统的曲线内能第83-86页
     ·传统的曲线内能特性分析第86-87页
     ·改进的曲线内能第87页
     ·曲线的外能--几何约束条件的处理第87-88页
     ·曲线的总能第88页
     ·变形曲线求解-B 样条有限元法第88-90页
     ·参数选择与数值实验第90页
   ·本章小结第90-94页
5 摄像机标定第94-111页
   ·引言第94页
   ·针孔模型摄像机定标第94-103页
     ·坐标系第94-97页
     ·坐标系间的转化第97-99页
     ·摄像机线性模型的标定第99-103页
   ·非线性模型摄像机的标定第103-107页
     ·几何畸变第103-104页
     ·非线性摄像机模型参数标定第104-106页
     ·非线性摄像机模型反向非线性参数确定第106-107页
   ·实验第107-109页
     ·正向模型标定实验第107-108页
     ·摄像机反向模型标定实验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6 三坐标机与立体视觉的系统集成与信息融合的实验第111-137页
   ·引言第111页
   ·测量方式简介第111-112页
     ·接触式测量设备第111-112页
     ·非接触式测量设备第112页
   ·三坐标测量机简介第112-115页
     ·三坐标测量机的组成和结构第113-115页
     ·三坐标测量机机型分类第115页
     ·测量软件第115页
   ·三坐标机与立体视觉的集成与数据融合第115-122页
     ·线结构光-视觉测量基本原理第115-116页
     ·集成测量系统构成第116-118页
     ·基于三坐标测量机探头的摄像机标定第118-119页
     ·测量系统的集成与数据融合的必要性第119-120页
     ·坐标测量机测头半径的补偿第120-122页
     ·集成系统的数据融合第122页
   ·实验第122-136页
     ·实验对象第122-123页
     ·实验过程第123-136页
     ·结论第136页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7-141页
   ·工作总结第137-139页
   ·主要创新第139-140页
   ·工作展望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2页
附录第152-155页
 A. 作者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第152-153页
 B. 作者读博期间参与课题第153-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扩展制造执行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南宋川南墓葬石刻艺术与计算机图像识别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