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

少数民族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以民国甘肃回族教育促进会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选题意义第9页
   ·研究现状第9-16页
     ·国内回族研究第9-10页
     ·目前学界关于非政府组织研究概况第10-16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二章 时空局域——民国甘肃省回族教育促进会成立背景第17-36页
   ·1913年-1953年历史背景第17-23页
     ·时间格局第17-19页
     ·空间格局第19-20页
     ·社会阶层转型:地方回族精英阶层发挥的暗能量第20-21页
     ·回族人口的广泛分布第21-23页
   ·民国时期教育的新契机——社会教育团体出现背景第23-28页
     ·各路主义——教育变革的多元选择第24-27页
     ·清末教育改革成为缓解发展压力的途径之一第27-28页
   ·回族教育变革的内外部压力第28-33页
     ·从“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走向经堂传承第29-30页
     ·“女子无才便是德”与“受教育是穆斯林男女的主命”间的文化对抗第30-31页
     ·经堂教育的历史性困境——民族教育近代化的内部压力第31-32页
     ·从回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跨越——回族教育发展的外部压力第32-33页
   ·民国时期的社团发展——社会动荡下民间应对第33-36页
第三章 民国甘肃省回族教育促进会的变迁第36-56页
   ·从劝学所到促进会的四次转变第36-44页
     ·初创时期:兰州回教劝学所----兰州回教教育促进会时期(1913-1927)第36-38页
     ·扩张时期:甘肃全省回教教育促进会时期(1927---1937)第38-39页
     ·改组时期: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时期(1938—1949)第39-41页
     ·尾声时期:甘肃省回族教育促进会时期(1949年-1953年)第41-44页
   ·回族新式教育与JAMAAT居住格局——文化骨骼上的新血肉第44-45页
   ·经费来源的决定性意义第45-48页
   ·新式回族教育中的国家背影第48-51页
   ·民国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的社会意义第51-56页
     ·回促会对西北地区民族教育的贡献第51-52页
     ·回促会对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疏通第52-54页
     ·回促会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作用第54-56页
第四章 回促会的现代延续——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第56-67页
   ·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的社会活动第56-62页
     ·社会资助活动第57-58页
     ·组织团体活动第58-59页
     ·少数民族地区援建活动第59-61页
     ·地方发展项目第61-62页
   ·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的文化属性第62-67页
     ·组织名称的民族文化属性第62-63页
     ·服务对象的民族文化属性第63页
     ·经费来源的民族文化属性第63-64页
       ·社会网络的民族文化属性第64-67页
第五章 西北地区民族民间组织的独特意义第67-74页
   ·民间组织——小传统变迁的国家意义第67-71页
     ·社会团体产生的原因第67-70页
     ·民间组织成为了地方传统的现代变异第70-71页
   ·回族社会团体的民族文化特色第71-72页
   ·回族社会团体中民族认同与组织认同的重叠第72-73页
   ·民族民间组织的自我调试第73-74页
     ·服务对象的转变第73-74页
     ·制度文化的相互融合第74页
结语第74-75页
附录第75-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桂村落民族关系比较研究--以甘肃耿萨村和广西弄兰村为例
下一篇:我国公务员责任追究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