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桂村落民族关系比较研究--以甘肃耿萨村和广西弄兰村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第三节 关于两村民族关系的可比性问题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 第16-17页 |
第一节 调查点1:甘肃碌曲县耿萨村 | 第16页 |
第二节 调查点2:广西东兰县弄兰村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影响两村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 | 第17-27页 |
第一节 衡量指标的选择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两村民族关系变量的表现 | 第18-27页 |
一、语言使用 | 第18-20页 |
二、居住格局 | 第20-23页 |
三、族际通婚 | 第23-24页 |
四、民族意识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两村民族关系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特点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差异性 | 第27-34页 |
一、基层自治组织的形式不同 | 第27-30页 |
二、交往的途径和侧重点不同 | 第30-32页 |
三、文化涵化的程度不同 | 第32-34页 |
第二节 相似性 | 第34-38页 |
一、血缘和地域 | 第35-36页 |
二、自足的生活场域 | 第36-37页 |
三、封闭性与协同性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影响两地民族关系相似性和差异性因素分析 | 第38-47页 |
第一节 经济类型差异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历史及个别事件因素 | 第40-43页 |
第四节 宗教因素 | 第43-44页 |
第五节 “壮人汉裔” | 第44-45页 |
第六节 变动的民族边界 | 第45-47页 |
结论:对民族关系的理论认识和思考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田野照片 | 第52-5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