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典型海洋环境中变形菌视紫质基因的生态分布特征

中文摘要第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0页
   ·变形菌视紫质的研究进展第15-21页
     ·变形菌视紫质与视紫质超家族第15-17页
     ·变形菌视紫质的功能第17-19页
     ·变形菌视紫质在全球海洋的分布及生态意义第19-20页
     ·变形菌视紫质的光谱多样性及与环境的关系第20-21页
     ·含有变形菌视紫质的可培养细菌第21页
   ·拟杆菌门概况第21-24页
     ·拟杆菌门的主要特征第21-22页
     ·拟杆菌门对有机物质的利用第22-23页
     ·拟杆菌门在海洋中的分布第23页
     ·黄杆菌类群第23-24页
   ·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第24-29页
     ·环境基因组学技术第24-25页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第25-26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第26-29页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0-39页
   ·材料第30-34页
   ·方法第34-39页
第三章 变形菌视紫质基因在全球海洋的多样性分布第39-45页
   ·变形菌视紫质基因引物的设计第39-40页
   ·克隆文库的组成和系统发育分析第40-43页
   ·变形菌视紫质基因在不同海域的多样性及与环境的关系第43页
   ·小结与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拟杆菌类群的视紫质基因在中国典型海域的生态分布特征第45-61页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第45-46页
   ·中国典型海域采样区的环境概况第46-48页
     ·东海及长江口的环境概况第46-47页
     ·南海及珠江口的环境概况第47-48页
   ·拟杆菌类群的视紫质基因在中国典型海域的克隆文库组成与系统发育分析第48-53页
   ·克隆文库的比较及海区环境因子对基因多样性的影响分析第53-57页
     ·东海与南海克隆文库的比较第53页
     ·近岸与外海表层水克隆文库的比较第53-55页
     ·不同水层克隆文库的比较第55-56页
     ·不同粒级克隆文库的比较第56-57页
   ·温度对拟杆菌类群的视紫质基因多样性的影响分析第57-59页
   ·小节和讨论第59-61页
第五章 拟杆菌类群的视紫质基因在中国典型海域的丰度估计第61-71页
   ·丰度调查方法的选择第61页
   ·实时荧光定量 PCR的结果分析第61-66页
     ·标准曲线的构建和qPCR的灵敏性第61-62页
     ·qPCR扩增的特异性及熔解曲线分析第62-64页
     ·拟杆菌类群的视紫质基因在中国典型海域的丰度估计第64-66页
   ·不同环境样品中拟杆菌类群的视紫质基因丰度的比较第66-69页
     ·近岸与外海表层水数量的比较第66-67页
     ·不同深度数量的比较第67-68页
     ·不同粒级数量的比较第68-69页
   ·小节与讨论第69-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结论第71页
   ·创新点第71-72页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硕士期间完成论文情况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组大肠杆菌高效分泌表达杂合β-1,3-1,4-葡聚糖酶
下一篇:北部湾水体及沉积物中生物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