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膜科学与技术概述 | 第12-17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膜的定义与分类 | 第13-14页 |
·膜材料 | 第14-15页 |
·膜过程 | 第15-16页 |
·膜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6-17页 |
·分离膜的制备技术及成膜机理 | 第17-19页 |
·制膜技术 | 第17页 |
·相转化法成膜机理和成膜过程 | 第17-19页 |
·膜及膜材料的亲水改性 | 第19-22页 |
·物理改性 | 第19-20页 |
·表面化学改性 | 第20-22页 |
·聚乙二醇链段对防止蛋白质污染的作用及原理 | 第22-23页 |
·聚乙二醇(PEO)的溶液性质 | 第22页 |
·聚乙二醇链段防止蛋白吸附的原理 | 第22-23页 |
·聚合物共混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聚合物共混的基本概念 | 第23页 |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 | 第23-28页 |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8-32页 |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28-30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 | 第3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2-40页 |
·实验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32-3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页 |
·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的制备 | 第33-34页 |
·膜的结构性能表征 | 第34-40页 |
·光透射动力学实验 | 第34-35页 |
·膜的结构表征 | 第35页 |
·膜渗透实验 | 第35-36页 |
·表面亲水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孔径和孔隙率 | 第37页 |
·拉伸力学实验 | 第37-38页 |
·膜的结晶度分析 | 第38页 |
·膜表面的元素组成 | 第38-39页 |
·膜本体的元素组成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线型水溶性聚合物对PVDF膜的改性 | 第40-50页 |
·前言 | 第40-41页 |
·聚乙二醇对共混膜的影响 | 第41-45页 |
·成膜相分离过程 | 第41-42页 |
·膜的结构 | 第42-43页 |
·膜的性能 | 第43-45页 |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对共混膜的影响 | 第45-49页 |
·成膜相分离过程 | 第46页 |
·膜的结构 | 第46-47页 |
·膜的性能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线型三嵌段两亲聚醚对PVDF膜的改性 | 第50-60页 |
·前言 | 第50页 |
·不同分子量的三嵌段聚醚对PVDF膜的改性 | 第50-53页 |
·凝固浴温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凝固浴组成的影响 | 第54-56页 |
·高通量TBPE/PVDF共混膜的结构调控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高分子量多嵌段两亲性聚醚的制备及对PVDF膜的改性 | 第60-67页 |
·前言 | 第60-61页 |
·UMF2的合成和表征 | 第61-62页 |
·UMF2的合成 | 第61页 |
·UMF2的分子量测定 | 第61-62页 |
·共混膜的结构与性能 | 第62-66页 |
·共混膜的结构表征 | 第62-63页 |
·共混膜本体和表面的化学组成及稳定性 | 第63-65页 |
·膜的渗透性能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两亲性梳状聚醚硅氧烷对PVDF膜的改性 | 第67-76页 |
·前言 | 第67-68页 |
·成膜动力学与微孔结构 | 第68-70页 |
·膜的力学性能 | 第70页 |
·膜本体/表面化学组成及亲水性 | 第70-73页 |
·膜的分离性能及稳定性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 | 第76-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创新点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