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探研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引言 | 第5-6页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溯源 | 第6-12页 |
(一) 迈克·费瑟斯通与《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 第6-8页 |
(二) 沃尔夫冈·韦尔施与《重构美学》 | 第8-12页 |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根源与时代背景 | 第12-26页 |
(一) 工具理性的入侵 | 第13-14页 |
1、人类主体性的膨胀 | 第13-14页 |
2、工具理性的确立 | 第14页 |
(二) 人类生存状态的异化 | 第14-21页 |
1、人类自我价值与尊严的丧失 | 第15-17页 |
2、人与社会的关系走向异化 | 第17-18页 |
3、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异化 | 第18-19页 |
4、人类日常生活的异化 | 第19-21页 |
(三) 人类生存困境(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 | 第21-24页 |
(四) 电子传媒技术作为外在推动力 | 第24-26页 |
三 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26-36页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学界的论争缘起 | 第26-28页 |
(二) 论争中的主要问题 | 第28-36页 |
1、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合法性 | 第28-32页 |
2、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32-34页 |
3、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9页 |
注释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