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序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依据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概述 | 第17-35页 |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 第17-19页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界定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演进与变迁 | 第19-35页 |
一、1949—1958:低廉的自费医疗方式为主 | 第19-21页 |
二、1959—1980: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迅速推广并占据主导地位 | 第21-25页 |
三、1981—1989: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瓦解,农民重回自费医疗阶段 | 第25-26页 |
四、1990—2001: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恢复阶段 | 第26-32页 |
五、2002 年至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 | 第35-47页 |
第一节 来自安徽中部一个农村的案例 | 第35-41页 |
一、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概况 | 第35-39页 |
二、现代医疗保障开展状况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 | 第41-47页 |
一、保障覆盖面方面 | 第41-43页 |
二、医疗供给方面 | 第43-44页 |
三、医疗需求方面 | 第44-45页 |
四、医疗基金方面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域外主要国家(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47-52页 |
第一节 我国台湾地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一、概述 | 第47-48页 |
二、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借鉴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日本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49-52页 |
一、概述 | 第49-50页 |
二、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借鉴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 第52-70页 |
第一节 第一层:具有社会救助性质的医疗救助制度 | 第53-54页 |
一、救助对象 | 第53页 |
二、救助病种 | 第53-54页 |
三、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 第54页 |
第二节 第二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第54-55页 |
一、资金筹集和使用 | 第55页 |
二、行政管理 | 第55页 |
三、保障水平 | 第55页 |
第三节 第三层: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 第55-63页 |
一、医保基金筹集 | 第56-57页 |
二、行政组织管理 | 第57-58页 |
三、医疗保障水平 | 第58-59页 |
四、医疗保障形式 | 第59-60页 |
五、医疗合作方式 | 第60-61页 |
六、医保费用控制 | 第61-63页 |
第四节 第四层: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 | 第63-67页 |
一、地域选择模式 | 第64页 |
二、资金筹集模式 | 第64-65页 |
三、保障水平设定 | 第65-66页 |
四、基金管理模式 | 第66页 |
五、医疗费用补偿 | 第66-67页 |
第五节 构建四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相关配套措施 | 第67-70页 |
一、政府的支持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保证 | 第67-68页 |
二、建立支付制度的内在激励机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第68页 |
三、构建有效的医疗监督机制是对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