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地质学论文--海洋地球化学论文

东太平洋中国调查区粘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应用研究

内容提要第1-9页
前言第9-16页
 一、选题意义及任务来源第9-10页
 二、海洋粘土沉积物的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第10-11页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技术方法第11-14页
 四、论文工作量第14-15页
 五、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5-16页
第1章 大洋粘土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16-41页
   ·样品来源第16页
   ·粘土沉积物的矿物组成第16-22页
     ·FTIR分析第16-21页
     ·X-ray衍射分析第21-22页
   ·粘土沉积物的化学组成第22-29页
     ·常量化学成分特征第22-24页
     ·微量元素特点第24-26页
     ·稀土元素特征第26-29页
   ·粘土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能特征第29-33页
     ·吸水率测定第29-30页
     ·白度测试第30页
     ·物化性能测试第30-33页
   ·粘土沉积物的结构分析第33-40页
     ·粒度分析第33-37页
     ·差热分析第37页
     ·微观形貌分析第37页
     ·X-ray衍射分析第37-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2章 大洋粘土的提纯及增白第41-54页
   ·大洋粘土的提纯第41-43页
     ·提纯工艺第41-42页
     ·提纯效果第42-43页
   ·大洋粘土的增白第43-49页
     ·增白原理第44-45页
     ·影响粘土增白效果的因素第45-49页
   ·增白对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能影响第49-53页
     ·增白前后粘土矿物的结构分析第49-50页
     ·增白前后粘土的性能变化第50-53页
 小 结第53-54页
第3章 大洋粘土的有机化活化第54-81页
   ·改性剂及方法的选择第54-57页
     ·表面改性剂种类第54-55页
     ·改性方法和工艺第55-56页
     ·效果预评价方法的选择第56-57页
   ·干法改性效果及影响因素第57-66页
     ·改性剂种类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57-59页
     ·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59-60页
     ·煅烧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0-62页
     ·改性剂用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2-66页
   ·湿法改性效果及影响因素第66-70页
     ·浆液浓度的选择第66-67页
     ·改性时间的选择第67-68页
     ·改性剂用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第68-70页
   ·干法改性前后矿物的结构及性能变化第70-75页
     ·差热分析第70-71页
     ·X-ray衍射分析第71-72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72-74页
     ·比表面积测试第74页
     ·微观特征第74-75页
   ·湿法改性前后粘土性能及矿物结构变化第75-76页
     ·比表面积测试第75页
     ·X-ray衍射分析第75-76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76页
   ·改性机理探讨第76-80页
     ·I/S混层矿物的晶体学结构特征第76-77页
     ·偶联剂的结构及其与粘土矿物的作用机理第77-80页
 小结第80-81页
第4章 大洋粘土制备纳米白炭黑第81-100页
   ·白炭黑的制备工艺第81-82页
   ·酸浸条件下铝的溶出及影响因素第82-87页
     ·理论酸用量的计算第83页
     ·固液比对铝溶出率的影响第83-84页
     ·酸用量对铝溶出率的影响第84-85页
     ·反应时间对铝溶出率的影响第85-86页
     ·粘土的热活化对铝溶出率的影响第86-87页
   ·碱熔条件下铝溶出率的影响因素第87-90页
     ·碱的理论用量计算第87页
     ·碱用量对铝溶出率的影响第87-88页
     ·熔融温度对对铝溶出率的影响第88-89页
     ·熔融时间对铝溶出率的影响第89-90页
   ·白炭黑的结构与影响因素第90-93页
     ·碱熔前后矿物结构的转变第90-91页
     ·碱熔产物的酸化制度对白炭黑结构的影响第91-92页
     ·分散剂种类对白炭黑结构的影响第92-93页
   ·白炭黑的性能与影响因素第93-97页
     ·明胶加入量对白炭黑比表面积的影响第93-94页
     ·陈化时间对白炭黑比表面积的影响第94页
     ·酸碱环境对白炭黑比表面积的影响第94-96页
     ·灼烧温度对白炭黑比表面积的影响第96页
     ·白炭黑的微观形态分析第96-97页
   ·白炭黑制备机理的探讨第97-99页
     ·碱破坏层硅酸盐结构第98页
     ·硅酸胶体的形成第98-99页
     ·明胶与硅酸胶体反应第99页
     ·白炭黑结构的形成第99页
 小结第99-100页
第5章 废液处理与氧化铝回收第100-120页
   ·氧化铝的回收原理及工艺流程第100-102页
     ·溶液中的Al~(3+)、Fe~(3+)、Mg~(2+)沉淀第101页
     ·Al(OH)_3沉淀的重新溶解第101-102页
     ·AlO_2~-的碳酸化第102页
     ·Al(OH)_3沉淀的煅烧第102页
   ·晶态纳米氧化铝的结构分析第102-104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102-103页
     ·X-射线衍射分析第103页
     ·SEM分析第103-104页
   ·介孔氧化铝的制备和表征第104-119页
     ·介孔氧化铝的制备第105-106页
     ·介孔氧化铝的结构测试第106-110页
     ·介孔氧化铝的性能及影响因素第110-118页
     ·介孔氧化铝的制备机理第118-119页
 小结第119-120页
结论第120-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6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138-139页
摘要第139-143页
Abstract第143-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位场数据处理中的滤波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下一篇:月面探测车辆驱动轮牵引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