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京味·市井·小说--京味市民小说三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3页
序篇 京味市民小说的文化语境第13-36页
 第一节 从传统市人小说到现代市民小说第13-20页
 第二节 皇城根下的市井人生第20-28页
  一、市井、市井文化、市井意识和市井人物第20-23页
  二、市井人物的文化性格第23-27页
  三、市井人物的生存智慧第27-28页
 第三节 京派文化:从贵族到平民第28-36页
上篇 老舍:现代京味市民小说的确立第36-61页
 第一节 半个世纪的沧桑第36-42页
  一、京味鲜明的起点第37页
  二、超越自我的尝试第37-38页
  三、成熟的京味第38-39页
  四、个人奋斗的悲歌——《骆驼祥子》第39-40页
  五、京味市民小说的巅峰——《四世同堂》第40-42页
  六、个人生活的影像——《正红旗下》第42页
 第二节 市民世相的绘画大师第42-49页
  一、动态的北京文化视域:平民生活的全方位呈现第43-45页
  二、静态的北京文化空间:四合院、胡同、古城墙等第45-47页
  三、承载北京文化的重要方式:京腔京韵的细致描绘第47-49页
 第三节 京海市民小说的文化形态差异第49-61页
  一、市民话语与现代都市文明的悖反第50-53页
   (一) 老舍的话语方式第50-52页
   (二) 苏青的话语方式第52-53页
  二、伦理旨归与作家价值立场的互渗第53-56页
   (一) 老舍的文化伦理第54-55页
   (二) 苏青的伦理徘徊第55-56页
  三、性别叙事与个人理想情怀的延展第56-59页
   (一) 老舍的性别叙事第57-58页
   (二) 苏青的性别立场第58-59页
  四、两种传统的哲学反思第59-61页
中篇 邓友梅:现代京味市民小说的传承第61-77页
 第一节 从政治乌托邦到文化家园第62-66页
  一、乌托邦:从老舍到邓友梅第62-64页
  二、民间:文化家园的守望第64-66页
 第二节 文化寻根:挥不去的传统情结第66-70页
  一、京味: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第67-68页
  二、文化挽歌的书写第68-69页
  三、传统话本小说影响下的现代叙述第69-70页
 第三节 市井风情画继承与延伸第70-77页
  一、邓友梅的市井世界第71-72页
  二、市井风情的历史传统第72-74页
  三、市井的另一种风景第74-77页
下篇 王朔:当代京味市民小说的转型第77-113页
 第一节 二十年来的张狂第77-89页
  一、单纯的爱情第78-80页
  二、癫狂的京味调侃第80-85页
  三、回归写实第85-86页
  四、走向玄理第86-89页
 第二节 平民江湖的调侃圣手第89-105页
  一、独特的“顽主”形象第89-97页
   (一) 当代中国的“多余人”第89-91页
   (二) 现代都市游手好闲者第91-94页
   (三) “垮掉的一代”第94-97页
  二、狂欢化叙事第97-105页
   (一) 语言狂欢第98-102页
   (二) 精神狂欢第102-103页
   (三) 行为狂欢第103-105页
 第三节 当代市民小说的文化立场第105-113页
  一、诡异的发展历程第105-107页
  二、截然的评价立场第107-108页
  三、当代市民小说价值反思第108-113页
   (一) 历史嘲讽的无奈第108-109页
   (二) 伦理拆解的两难第109-110页
   (三) 欲望沦陷的空虚第110-111页
   (四) 回归民间的失落第111-113页
终篇 由“名门正派”到“独步武林”第113-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3页
后记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α,α-二乙酰基1,3-二硫戊环缩烯酮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我国廉政评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