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色经纬交织织物的闪色效应形成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闪色织物概述 | 第10-11页 |
·闪色织物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5-1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织物闪色机理分析 | 第17-34页 |
·色彩学方面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色彩的属性 | 第17页 |
·色彩的表征系统 | 第17-21页 |
·生理学方面的闪色机理 | 第21-24页 |
·视觉的产生过程 | 第21页 |
·基于视角的闪色机理分析 | 第21-22页 |
·基于生理学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物理学方面的闪色机理 | 第24-29页 |
·光源颜色在闪色机理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基于物体成像的闪色机理分析 | 第26-29页 |
·纺织学方面的闪色机理 | 第29-33页 |
·织物闪色的纺织学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基于纺织学的闪色机理分析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异色经纬交织闪色试样的研制 | 第34-40页 |
·纱线的选择 | 第34-35页 |
·纱线色彩的选择 | 第34页 |
·纱线原料和形式的选择 | 第34页 |
·纱线线密度的选择 | 第34-35页 |
·织物组织和密度的选择 | 第35-36页 |
·织物组织的选择 | 第35页 |
·织物密度的选择 | 第35-36页 |
·织前准备 | 第36页 |
·织造工艺 | 第36-38页 |
·织造设备 | 第36-38页 |
·织造注意事项 | 第38页 |
·织物后整理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闪色测试方法研究 | 第40-47页 |
·织物闪色效应的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感官评定法 | 第40-41页 |
·仪器测试法 | 第41页 |
·变角度装置的研制 | 第41-42页 |
·材料准备 | 第41页 |
·仪器制备 | 第41-42页 |
·实验测试仪器 | 第42-44页 |
·FZ-GYDX-001 对色灯箱 | 第42-43页 |
·UltraScan PRO 分光测色仪 | 第43-44页 |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测试结果分析及最佳方案的选择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基于纺织学闪色机理探讨 | 第47-57页 |
·基于纱线线密度的闪色机理分析 | 第47-49页 |
·不同线密度织物闪色效应分析 | 第47-49页 |
·不同线密度织物的经纬线面积百分比 | 第49页 |
·基于织物组织的闪色机理分析 | 第49-52页 |
·不同组织织物的闪色效应分析 | 第50-51页 |
·不同组织织物的经纬线面积百分比 | 第51-52页 |
·基于织物密度的闪色机理分析 | 第52-56页 |
·不同经纬密织物的闪色效应分析 | 第52-54页 |
·不同密度织物的经纬线面积比对闪色效应的影响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60页 |
·研究内容总结 | 第57-58页 |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