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依托课题 | 第13页 |
·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相关概念明晰 | 第15-16页 |
·中心城市 | 第15页 |
·城市新区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城市扩展和新区建设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问题研究 | 第17-21页 |
·总结 | 第21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1-22页 |
·预期目标与突破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基本原理 | 第24-50页 |
·大城市扩展与新区形成机理分析 | 第24-30页 |
·大城市扩展动因与扩展方式 | 第24-27页 |
·新区的形成机理、功能及分类 | 第27-30页 |
·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互动关系 | 第30-35页 |
·交通模式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 第30页 |
·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与交通互动发展模式 | 第30-31页 |
·四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布局与公共交通互动发展案例 | 第31-33页 |
·交通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关系类型 | 第33-34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的作用 | 第34-35页 |
·国内外大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问题及其启示 | 第35-40页 |
·国外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分析 | 第35-37页 |
·国内大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问题分析 | 第37-39页 |
·启示 | 第39-40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第40-44页 |
·协调及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 | 第40-41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概念 | 第41-43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43-44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要求 | 第44-48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目标的确定 | 第44-46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46-48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 | 第48-49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 | 第50-75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分析思路与步骤 | 第50-52页 |
·总体思路 | 第50页 |
·具体步骤 | 第50-52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2-60页 |
·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第52-55页 |
·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第55-59页 |
·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指数 | 第59-60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60-66页 |
·指标体系的功能及建立原则 | 第60-61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 第61-63页 |
·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3-64页 |
·指标权重及相互影响程度的确定 | 第64-66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程度判定 | 第66-67页 |
·实例分析 | 第67-74页 |
·城间交通发展现状 | 第67-68页 |
·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评价 | 第68-69页 |
·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评价 | 第69-72页 |
·系统整体协调发展评价 | 第72页 |
·子系统间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二的应用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基于出行者需求的城间交通模式结构分析 | 第75-99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模式概念解析 | 第75-79页 |
·交通模式的基本概念 | 第75-76页 |
·城间主体交通模式类型 | 第76-79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客流分析与预测 | 第79-82页 |
·城间交通特性分析 | 第79-81页 |
·城间客流预测 | 第81-82页 |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的交通出行结构 | 第82-84页 |
·基于出行者需求的城间交通模式结构分析 | 第84-93页 |
·基础理论的选择 | 第84-85页 |
·交通模式选择行为的效用模型 | 第85-86页 |
·基本假设 | 第86-87页 |
·城间交通模式选择行为模型分析 | 第87-92页 |
·模型在交通模式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步骤 | 第92-93页 |
·计算示例 | 第93-98页 |
·情景设定 | 第93-94页 |
·模型的计算 | 第94-95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5-97页 |
·基于出行者需求的交通模式结构分析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基于协调发展要求的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研究 | 第99-125页 |
·概述 | 第99-102页 |
·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的基本概念 | 第99-100页 |
·城间交通模式的配置过程 | 第100-101页 |
·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SWOT法与熵权决策在城间交通模式配置中的应用 | 第102-108页 |
·SWOT分析法与熵权决策理论的应用基础 | 第102页 |
·SWOT分析法与熵权决策理论概述 | 第102-106页 |
·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在城间交通模式配置中的应用 | 第106-108页 |
·优势度模型的构建及其在 SWOT分析中的作用 | 第108-115页 |
·卫星城(新城)发展优势及优势度的提出 | 第108-110页 |
·相关理论与模型的引入 | 第110-111页 |
·优势度模型的构建思路 | 第111-113页 |
·优势度模型及其参数标定 | 第113-114页 |
·优势度模型在SWOT分析中的作用 | 第114-115页 |
·实例分析 | 第115-124页 |
·优势度的计算与分析 | 第115-117页 |
·SWOT初步分析及备选配置方案确定 | 第117-118页 |
·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118-121页 |
·基于熵权决策的方案评价与优选 | 第121-122页 |
·基于 SWOT分析矩阵的交通模式配置策略研究 | 第122-124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 | 第125-140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基础 | 第125-127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 第127-130页 |
·影响因素和基本原则 | 第127-129页 |
·设计目标与理念 | 第129-130页 |
·基于博弈论的政府调控作用解析 | 第130-133页 |
·基于博弈论的政府调控作用 | 第130-132页 |
·启示 | 第132-133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矛盾及解决方法 | 第133-137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的矛盾 | 第133-134页 |
·解决途径 | 第134-137页 |
·城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的基点与关键 | 第137-139页 |
·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0-143页 |
·主要结论 | 第140-14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41页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0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