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贪污贿赂罪论文

贪污罪混合主体共同犯罪问题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S第6-11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部分 贪污罪共同犯罪立法概述第12-17页
 一、外国和其他地区贪污罪共同犯罪与身份的立法及理论概述第12-15页
  (一) 日本刑法理论的观点第13页
  (二) 意大利刑法理论的观点第13-14页
  (三) 我国台湾省刑法理论的观点第14页
  (四) 澳门特别行政区刑法理论的观点第14页
  (五)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规定第14-15页
 二、新中国有关贪污罪共同犯罪和身份的刑事立法第15-17页
第二部分 贪污罪共同犯罪中的混合主体问题第17-24页
 一、我国刑法对贪污罪混合主体规定的空缺第17页
 二、混合主体共同贪污犯罪定性的不同理论观点第17-22页
  (一) 主体都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利用职务便利或者分别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相互配合、相互利用,共同实施贪污行为第18页
  (二) 具有特定身份者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侵犯公共财物第18-19页
  (三) 是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者与国家工作人员内外勾结共同实施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第19-22页
 三、不具有身份者与特殊主体内外勾结的共同贪污行为的定性第22-24页
  (一) 不具有身份者与特殊主体共同实施贪污行为,前者利用后者的职务便利,非法占有了公共财物第23页
  (二) 特殊主体教唆、帮助不具有身份者实施侵占、窃取、骗取公共财物的行为第23页
  (三) 不具有身份者教唆、帮助特殊主体实施侵占、窃取、骗取公共财物的行为第23-24页
第三部分 对贪污罪共同犯罪问题的立法完善第24-28页
 一、根据国际公约,应当将贪污罪主体界定为“公职人员”或“公务员”第24-26页
  (一) 现行规定将“国家工作人员”与“从事公务的人员”混为一谈,将“国家”职能扩大化第24-25页
  (二) “国家工作人员”不是标准的法律概念第25页
  (三) “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含义不明确,内容较为抽象,且用“公职人员”或“公务员”的称谓更具法律性、科学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第25-26页
 二、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应将有关由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共同构成的犯罪规定在刑法总则当中第26-28页
结语第28-29页
注释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34页
致谢第34页

论文共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挪用公款罪的认定与立法完善的构想
下一篇:受贿罪立法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