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青春电影的概念 | 第10-12页 |
二、青春电影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本文的研究论题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台湾青春电影三十年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台湾青春电影三十发展概述 | 第16-18页 |
第二节 青春电影三十年演变分析 | 第18-23页 |
第三节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政治”与“性/别”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政治” | 第25-40页 |
第一节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台北气质” | 第25-31页 |
第二节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台南气质” | 第31-34页 |
第三节 台湾青春电影在新世纪表现出的两种新气质 | 第34-40页 |
第三章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性/别政治 | 第40-70页 |
第一节 青春电影中的父权问题 | 第41-55页 |
一、男性角色的缺失现象与不被讨论的父权问题 | 第42-45页 |
二、男性气质缺席,女性气质填补——《第三十六个故事》中的两个悖论 | 第45-50页 |
三、子对父的反抗 | 第50-52页 |
四、归途,女同性恋电影?——《刺青》中的男性角色 | 第52-55页 |
第二节 青春电影中的“同志”现象 | 第55-70页 |
一、“同志”与“酷儿”联系与区别 | 第55-58页 |
二、同志电影发展 | 第58-60页 |
三、为什么是爱上异性:认同背后的同性恋性欲与同性恋身份的矛盾 | 第60-66页 |
四、打破性别本质论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影片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